追“象”的人

2021-06-28 13:18:37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颜甲

  追“象”的人

  2021年5月28日在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到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4小时通过人工与无人机监测相结合,对区域内野生亚洲象数量、活动规律等信息进行不间断监测预警……在野象频繁出没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地山林里,询问正在工作的亚洲象预警监测员,他可以告诉你,野象目前与你之间的大致距离。

  自从15头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引发全球关注后,那群追象的人也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追“象”的人

  5月27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收到“大象即将进入玉溪峨山县城”的消息后,立即调集人员成立搜寻分队奔赴现场,对象群活动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协助指挥部对沿线村民进行疏导。  

  野象群从何处来到玉溪?如何在短时间内通知村民避让?当一系列问题得到快速回应,“野象监测员”这一群体逐渐为人关注,云南缜密、庞大的“追象”体系也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亚洲象监控预警平台系统拍摄到的亚洲象。新华网发(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追“象”的人

  早在2005年6月,西双版纳州野象谷就成立亚洲象观测保护小组,长期积累的野外观测经验,使小组成员具备了洞悉野象活动意向的能力,从而保证了野象谷游客安全游览。

  高空俯瞰普洱郁郁葱葱的森林(6月14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追“象”的人

  在普洱市,有100余名监测员对境内的亚洲象群进行跟踪观测,及时发布亚洲象活动的监测预警信息。监测员大多为熟悉当地环境的村民,他们负责对亚洲象进行全天候跟踪监测,第一时间将亚洲象活动情况告知村民,避免村民与野象相遇发生危险。  

  长期的观测,让监测员们练就出了“超强大脑”,他们用摄影、摄像等方法记录野生亚洲象的形态特征,并且通过耳、门齿、背、尾、疤痕、面部骨骼等特征,对经过本地区的象群和独象进行个体识别并命名,建立个体信息库。  

  每天早上,亚洲象预警监测员们会把监测情况以短信、微信和村寨广播的方式告知相关部门及村民。为保证野象数据统计和信息采集工作的准确性,他们长期穿梭于茫茫山林中,找寻、验证野象的动态。

  亚洲象监测员杨忠平正在观察食物源基地情况(6月15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追“象”的人

  2018年,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勐主寨亚洲象监测员杨忠平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不到四年的时间,他已经能够分辨出哪些野象家族是在此地长期活动,哪些是新来家族。  

  “监测员与野象之间的安全距离不能低于150米。”杨忠平说,如果监测设备无法监测到大象,监测员们要徒步进入山林寻找象群,确定具体位置。如遇野象,保持安全距离可以让自己更快撤退。杨忠平记得最危险的一次是2019年12月的一天,雾特别大,他徒步去找寻野象,当看清时,大象距离他仅6米。他转身就跑,摔到小水沟里才逃脱。

  普洱市思茅区大象取食(资料图)。新华网发(供图)

  追“象”的人

  有了多年的观测经验,杨忠平摸清了他巡逻辖区内野象的生活规律,“下午四点半到五点这个时段,野象开始出来寻食、取食,到第二天早上十点半左右,它才会回到林子里面休息……”尽管监测工作辛苦枯燥,但杨忠平仍热爱这份工作,“既能保护村民,又能保护好象群,值得。”

  象群在玉米地里活动留下痕迹(6月13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追“象”的人

  在人力难以到达的地方,当地会使用无人机进行预警监测,弥补亚洲象监测信息的空白,降低人工预警监测中监测员的安全威胁。  

  在普洱市江城县,结合无人机监测手段,当地探索开发了亚洲象监测预警手机APP应用平台,并在全市推广使用APP与人工监测和无人机监测结果的共用共享。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村寨口及主要路段架设红外探测仪和监控摄像系统,用于监测亚洲象活动和信息提取,在野象通过该路段时,系统将监测信息自动反馈给观测队员,观测队员迅速组织村民撤离。

  安装好的亚洲象监控预警平台系统。新华网发(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追“象”的人

  在西双版纳州,当地采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高科技设备开展亚洲象监测预警,并分别在6个乡镇安放红外相机、智能广播、摄像头,建立了全国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同时开发手机APP软件,并通过手机APP、微信平台等实时发布亚洲象预警信息,让村民们能提前预判、主动避象。

  亚洲象监控预警平台系统拍摄到的亚洲象(资料图)。新华网发(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追“象”的人

  据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工程师谭栩吉介绍,亚洲象监控预警平台2020年开始试运行,以选定的区域为试点,建立以红外相机监控、智能视频监控、智能广播系统预警和特定人群手机APP预警信息发送为一体的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从监测识别大象到发出预警,只需12秒。

  观测象群(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追“象”的人

  无人机飞手正在观察象群(6月13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追“象”的人

  象与寻象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亚洲象监测员毕仕学(右)和付启有。新华网发(供图)

  追“象”的人

  2020年11月21日,普洱市宁洱县梅子镇民乐村亚洲象监测员毕仕学与付启有在对亚洲象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听到了北移亚洲象的吼叫声。为弄清大象吼叫的原因,第二天,毕仕学等人待大象离开原先所在地200米后,便悄悄前往现场,最终发现,一头母象产下了1头小象。

  2021年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到的野象(无人机照片)。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追“象”的人

  “大象集体躺平”“象群洗澡”“大象用鼻子帮助小象脱离险境”……亚洲象北移过程中,监测员记录下了诸多这样温暖的画面。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追“象”的过程中,不断刷新着对野象的认知,也看到了经过3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190头,发展到目前约300头的“云南成效”。

  护“象”爱“象”,与“象”和谐相处,成为了民众的普遍共识。

  无人机传回象群活动图像(6月13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原标题:追“象”的人

值班主任:颜甲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