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的热点问题、大气污染治理下一步难点等问题进行一一回应。新黄河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与往年相比,今冬明春的大气扩散条件基本接近或略微偏差,大气污染防控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烧清洁煤取暖
近些年来,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新黄河记者从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完成2500万户左右的清洁取暖改造,今年还将完成348万户左右。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大概有2800多万户的农村居民告别了长期以来烟熏火燎的时代。清洁取暖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也具有积极作用。根据测算,清洁取暖对空气质量改善贡献比例在三成左右,兼具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据介绍,今年能源保供面临新形势,既要清洁取暖,也要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第一,明确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今年新改造但尚未通气、通电的,已经改造完成但尚未经过一个完整取暖季运行检验的,坚决不允许拆除原来的供暖设施,原来烧煤就烧煤,不允许拆除。对清洁取暖改造地区,使用洁净煤取暖兜底进行保障,确保温暖过冬。对一些山区和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烧清洁煤、秸秆以及其他的生物质燃料来取暖。
第二,在保证老百姓用得上的基础上,还要保证用得起、用得好。在今年能源保供新形势下,首先要保民生,确保清洁取暖已经改完的用户能源都得到保障。在价格上也会采取措施,并已明确写入文件,保证居民“煤改气”天然气价格基本稳定,不会随着市场价格起伏产生大的波动。另外,要保证补贴到位,2021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中已专门安排清洁取暖运行补贴,并已全部发放到地方;明年的运行补贴也将在完成测算后下发。同时,要求地方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政策,重点向农村低收入群体、特困人员倾斜。
第三,监督帮扶组已到一线,对今年清洁取暖改造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地方,及时解决,保证群众温暖过冬。
第四,防治散煤复烧还延续往年一贯做法,今年秋冬季方案里专门进行部署,对全面改造完的地区,依然要求地方依法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采用煤炭取暖的地区还要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管理。
预计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一级巡视员刘舒生表示,预计今冬明春大概率仍有沙尘天气出现,但出现强沙尘暴天气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刘舒生说,为研判今冬明春大气扩散条件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部组织有关科研机构,逐月对秋冬季空气质量形势进行会商,形成了三个基本判断。
第一,在沙尘天气方面,亚洲北部沙源地区域今冬明春降水可能呈现偏少趋势,其生态状况整体偏差,预计今冬明春大概率仍有沙尘天气出现,发生频次可能多于历史平均水平,但出现强沙尘暴天气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第二,预计在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冬季气候可能相对偏冷,我国部分地区可能会受到更强或频繁的冷空气过程影响,相对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第三,华北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差。目前国际各主流气候预报机构的预测结果仍在不断调整,对于华北地区2022年2-3月大气扩散条件的整体判断是:气温接近常年平均水平或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平均水平或略偏多,近地面相对湿度偏大,近地面风场较常年出现偏南风概率较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综合来看,与往年相比,今冬明春的大气扩散条件基本接近或略微偏差,大气污染防控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今年前9月全国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7%
新黄河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1-9月,全国PM2.5平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17.6%;O 平均浓度142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6.6%。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介绍,在创新科技执法方面,国家层面主要是深化“千里眼”大气环境监管。
“千里眼”通过利用卫星遥感、地面微站、大数据等综合手段,将重点区域39个城市42.8万平方公里区域划分为6万个3km×3km网格,从中筛选出5000个PM2.5浓度较高的热点网格进行“千米级”监控,进一步精准识别出1000个500m×500m的小网格实施“百米级”监管。2018年以来,累计向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39城市生态环境部门推送环境异常信息6.5万条,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排查企业7.5万家,发现各类涉气环境问题5.1万个。
生态环境执法也愈加严格,20162020年,全国共查办涉气环境违法案件19.33万件,罚款总计140.51亿元。5年来,涉气行政处罚案件数和罚款金额占全部行政处罚案件和罚款金额比例逐年提高,其中涉气行政处罚案件数占全部行政处罚案件数的比例从2016年的11.65%提升到2020年的36.5%,罚款金额从22.9%提升到29.96%。
我国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已经能够实现省级和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未来7天的逐日空气质量预报,重点区域能够实现未来7-10天的空气质量预报,还能够对全国及重点区域未来15天的空气质量进行趋势预报。
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每日发布未来5天全国空气质量形势预报,每半月开展一次全国预报会商,发布未来15天空气质量形势预报;在区域层面,每日发布6大区域(京津冀及周边、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及4个重点区域(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苏皖鲁豫),未来7-10天空气质量形势变化和各分区逐日空气质量级别预报结果;在省级层面,每日发布3-7天省域空气质量形势变化和逐日空气质量级别预报结果;在城市层面,在手机APP上每日在发布未来7天的AQI范围、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预报结果。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一直在推动空气监测站点的数据联网。截至9月底,1734个国控站点、3282个区县站点实现了数据联网共享,基本上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区县。截至9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449个乡镇站完成了与国家的数据联网。通过数据联网和共享,持续改进和完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提升预测预报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