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2022-06-12 11:44:03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颜甲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处文化遗产就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大漠敦煌,千年一梦。不久前,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游客惊喜地发现,这里新推出了“飞天”专题的线路,游客们来到洞窟前,拿起手机、打开AR地图,便能看到九色鹿从壁画中“飞身而下”,科技赋能真正让文物触手可及。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讲解员李璐说:“285号洞窟保存完整,艺术价值较高,在莫高窟属于特级保护洞窟,它平时不对外开放。在全新的技术支撑下,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的全新体验。”

  莫高窟的保护一直牵动着总书记的心。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莫高窟时,对“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提出具体要求,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如何找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一直是几代敦煌守护人努力的方向。现在,“云游敦煌”小程序已有近6000多万用户在线上浏览敦煌石窟。他们还建起了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的“数字敦煌”资源库,点击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建立“数字敦煌”,让莫高窟“活起来”,全世界更多人能看到莫高窟的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让文物活起来。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今年1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何以中国”大展成为了文博界的一件盛事。展出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何尊”——是西周早期一个西周宗室贵族所做的祭器。尊内底铸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处。这个展览集中体现了考古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学者们深入研究,以考古学资料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重要特征,但是如何能够把专家们的学术成果呈现在公众的面前,这需要我们有一个通过展览语言把它转化的过程。”

  近几年来,去博物馆看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创新传播吸引着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

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2万多个,年递增10%以上。2013年,全国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只有4000多万人次,到了2019年,人数已经超过了12亿人次。除了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应该如何活起来?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时期,扩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古城里居住着4.2万名居民,是名副其实“活着的古城”。既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保证活力和文化传承,山西平遥一直在积极尝试。

  去年10月,平遥的一场大雨,导致古城墙出现15处内墙大面积坍塌、46处内墙夯土大面积滑落,当地的古建修复人员历时近5个月,完成了受损较重的5处内墙的抢险修缮施工。

  2022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考察时谈道,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委书记魏江峰说:“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调研时,要求我们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我们按照总书记嘱托,探索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沉浸式利用的融合。”

  “活态化传承”是让平遥古城活起来的一大法宝,关键之一就是让古城里的居民继续留在古城,并且参与古城的经营。2012年,当地出台了传统民居保护修缮补助办法,通过“修旧如旧”的办法,让一度破旧不堪的古建筑焕发往日光彩。2018年,古城里的清代民居都列入“历史建筑”的标识牌加以保护。很多一度搬出古城的居民又搬了回来。

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近年来,平遥古城已不再仅以古城墙、古民居、老传统、老手艺吸引世界目光,古城遗迹逐步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舞台。中国年、摄影展、电影展、雕塑节等文化名片开始成为古城的“新名片”,情景体验剧《又见平遥》连续演了10年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说:“保护是要保护好它,但是最终这些东西怎么发挥作用,我觉得就是总书记说的,要让它活起来,要让它成为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要能丰富我们的思想,不断激励我们去创造未来。”

  典籍中的文字也是源头活水。山东济宁高新区一家动漫企业推出的《孟母教子》《论语智慧》等数字图书,读者阅读时,用手机扫描书中二维码,就可在视频平台直接观看相应的动画片。对古籍文字的传播和活化也是总书记一直关注的话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时,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饶有兴趣地拿起来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总书记亲自带货,让图书的作者至今记忆深刻。

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曲阜作为孔孟之乡,一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前不久,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主题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局、杭州孔庙等多家文物典籍收藏单位收藏的371册《论语》实物展品进行了集中展示。主题展上外文《论语》译本、《论语》古籍善本、《熹平石经》中《论语》拓片等多件珍贵文物,让不少来参观的儒学爱好者大呼过瘾。

  其实,《齐论语》重见天日与观众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文物活起来的典型故事。2014年,在海昏侯墓考古过程中,一堆不起眼的竹简引起了考古人员的重视。经过考古人员的深入考证,发现这竟然是失传近两千年的《齐论语》。2021年6月,总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齐论语重见天日的故事。

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历史、文化工作者接力赛跑,让更多的人得以亲近传统、了解中华文明的文化典籍。

  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说:“《论语》是儒家最经典的作品,但是现在年轻人对它了解不多。我们想在博物馆做一个展览,通过一些文物和典籍,运用一些实物手段,对《论语》进行一个全新的解读,让现在的青少年朋友能够走进博物馆,能够读懂《论语》,通过文化体验,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之魂,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凝聚民族之魂,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是文物活起来的根本之义。激活文物内在价值,不但要让文物影像动起来、博物馆陈走出去、国风国潮红起来,还要让文物“说话”,讲述历史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发人深省的探索、源远流长的文明,以及在传承中厚植的精神,从历史与今天的对话中,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