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特色引领 突出全链打造 创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济南模式

2020-10-27 16:51:2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曹军

责任编辑:颜甲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粮菜畜果繁盛丰盈。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等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为总抓手,加快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扩规模、三产融合促溢价,着力构建都市型、精致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形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济南模式。

  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高标准构建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结合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目标新任务,坚持高点定位、高标谋划,以特色引领乡村产业全面振兴。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济南随即启动以产业振兴为切入点的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印发《关于振兴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各产业专项规划,聚力打造平阴玫瑰、章丘大葱、历城草莓、长清寿茶、曲堤黄瓜、商河花卉、高官甜瓜、龙山小米、南山核桃、农高种业等泉城农业“十朵金花”,加快形成带动省会乡村产业全面兴旺的龙头集群。济南市和莱芜市区划调整后,将莱芜生姜、莱芜黑猪两个特色产业纳入十大产业管理体系,形成了“有粮、有菜、有果、有茶、有畜、有种”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产业结构。市县政府分别成立政府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每个特色产业由市和产业主导区组建工作推进专班,形成“一抓一”工作机制。

  建好完整闭合“产业链”,无缝隙促进融合发展

  在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基础上,济南围绕全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产业发展闭环。构建精深化加工链。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对首次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享受既有奖励政策基础上,入库后的前三年每年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规模以上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度营业收入比上年新增部分,按1‰的比例给予奖励。构建双循环流通链。组建“菜篮子”工程产销联盟,全市生产基地分布图、“菜篮子”直通车网点图和产销对接电子地图“三图合一”,加快农产品流通内循环;建设147个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项目,全市农产品网络年零售额近40亿元,市内市外双循环的流通格局有效构建。构建全过程服务链。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4266家,土地全程托管和半托管服务面积达400万亩次,近一半的区县创建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省级示范区县。构建全产业融合链。培育了一批省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齐鲁美丽田园,打造50余个市级以上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综合体和20条乡村观光线路,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300余家,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

  牵好提质增效“牛鼻子”,抓重点做强辐射力竞争力

  聚焦短板弱项,突出关键重点,集中精准发力,加快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创建园区扩规模。创建7个国家级、40余个省级农业园区,省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达21个。十大特色产业按照“园-区-地”并行推进的路径,每个产业分别建设一批百亩精品园和千亩示范区,带动发展超过50万亩的生产基地,年产值近200亿元。培强品牌提质量。推出“泉水人家”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构筑起“1个区域公用品牌+十大特色产业品牌+N个企业、产品品牌”的高端化、雁阵型品牌矩阵。章丘大葱、莱芜生姜入选国家区域公用品牌名录,4个产业品牌价值达20亿元以上。全市省级以上知名区域品牌及企业产品品牌总量达4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占全省的1/5,众多农产品荣获全国农交会、绿博会金奖和国际大奖。激活市场增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国种子“双交会”永久落户济南,结合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举办蔬菜草莓花卉等全国性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和优质农产品博览会等系列推介活动,加快全市对外开放步伐,让泉城农品声名远扬、香飘万里。

  打好发展支撑“组合拳”,提升要素供给精准度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聚力推动特色产业率先发展、加快崛起。突出科创引领。组建200人的农业科技专家团队,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一大批科技推广项目,建成国家粮食作物和蔬菜展示示范评价中心,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按照十大产业“一产业一团队”的思路,组建14支顶尖专家领衔的科创团队,形成了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科创中心的运作体系,打造农业技术进步“政府+市场”双引擎,破解发展瓶颈、攻克技术难题110余个。强化用地保障。以产业项目质量、数量以及项目落地开工实效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在涉农镇(街道)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年内新增计划指标9265亩,重点保障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自2019年起,市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连续投入5年,专项扶持十大产业发展。实施粮食提质增效、“菜篮子”工程等一大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全市每年投入农业产业的资金超过5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两年来吸引各类工商资本投入超过60亿元。

  画好强农兴业“同心圆”,多维度促进持续增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19年,济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54元,同比增长9.1%。坚持党建领航。探索“党建+产业”模式,推广“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示范带民富”产业发展路径,全市47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组建71个党建联合体,覆盖545个行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数量达735家,基本消除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呈现出“党建强、产业旺、百姓富”的良好态势。强化利益联结。全市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2000家,实现合作经济行政村全覆盖,带动7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大批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订金、薪金、租金、酬金、奖金、基金、红利等“六金一利”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实政策保障。成立公益性农业产权交易、融资担保平台,累计担保金额9.3亿元,办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1390万元,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切实发挥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助农、护农作用,各类险种达到16个,其中4个为市内单设,在国内首创日光温室蔬菜寡照指数保险,保险范围涵盖生产条件、产量、价格等内容,累计支付理赔资金6.2亿元,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器”。

  (作者系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作者:曹军

责任编辑:颜甲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