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百村行】黄河岸边建起新泵站 贫困村摘帽引来“活水”

2020-10-29 06:40:12 来源:济南日报·济南发布

作者:记者 冯经伟 张一 张有水

责任编辑:鞠月芹
【百名记者百村行】黄河岸边建起新泵站 贫困村摘帽引来“活水”
【百名记者百村行】黄河岸边建起新泵站 贫困村摘帽引来“活水”

  在搬到现在村庄所在地之前,平阴县榆山街道石庄村的老村就在黄河滩上,黄河水几度泛滥,让这个小村庄下定决心搬到地势更高一些的坡上。虽然住的离黄河水道远了一些,但村民的土地还在黄河滩上,七八百亩农田浇地用的水也是黄河水。

  和黄河沿线的很多村庄一样,石庄村也有从黄河提水的扬水站,但这个多年前建成的泵站却是“看水吃饭”,夏季黄河水量大时,泵站提水没有什么阻碍,但过了汛期,虽然水就在眼前,但每次只要想浇地,就得先投入,雇上挖掘机去开挖河滩,好把黄河水引进来。时间久了,扬水站成了村里一块心病。

  作为包挂领导干部,平阴县委书记杨旭东到村调研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积极帮助村里寻找解决办法。在电力、平阴黄河河务局等部门和榆山街道积极协调支持下,投资50余万元的新扬水站建成投入使用。新的扬水站采用了浮阀水泵,可以随黄河水位的变化进行调整,只要需要浇地,随时可以提水。2019年12月8日,在小麦过冬前的冬灌期,黄河水第一次经过新建成的扬水站,汩汩流淌进了百亩麦田里。

【百名记者百村行】黄河岸边建起新泵站 贫困村摘帽引来“活水”

  除了麦田,享受黄河水滋养的还有黄河滩上40多亩已经长到小腿粗细的杨树林。这片杨树林,被村民们成为“第一书记经济林”,是前后三任“第一书记”在建设两座光伏发电电站带来眼前收益,用于给贫困群众分红外,着眼给村集体留足增收后劲留下的宝贵资产。

  在杨树林的一侧,沿着黄河滩绵延1000多米的油葵曾在今年夏末让石庄村小火了一把。很多摄影师和游客都慕名而来,站在离黄河最近的地方,拍下向日葵和黄河同框的画面。

【百名记者百村行】黄河岸边建起新泵站 贫困村摘帽引来“活水”

  “县里提出打造黄河风貌带,石庄村是黄河边的小村庄,我们也想探索村集体+农户增收的新办法,在街道的支持下,由街道提供种子,村里种下后,村民负责管理,到收获的时候,村里再按照一人1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调动村民的积极性。”驻村“第一书记”郭军说,经过这第一年试种,村民也发现种油葵比过去种花生、油菜的效益要好,明年准备继续种植。

  另外一个去年春天试验的高标准西瓜大棚项目已经见到效益。在一季西瓜收获后,石庄顺远家庭农场主张召远在14个高标准大棚里种上了西蓝花、芸豆、芹菜能应季蔬菜,带动了七八名村民在农场务工,其中就有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百名记者百村行】黄河岸边建起新泵站 贫困村摘帽引来“活水”

  建大棚的过程并不容易。之前承办户的承包期早就到期了,但既不愿交承包费,又不愿把地交出来。“2018年初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后,为了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村党支部从抓党建、抓党员入手,从不合理的合同清理入手,成立了清欠小组、理财小组,拉出清单,对过去的一些不合理合同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清理,结清了多年欠群众的往来零工30多万元。现在,只要村里有活,群众都抢着干了。”石庄村党支部书记付庆文说,借“三资”清理,蔬菜大棚所在的30多亩集体土地的承包费也从每亩200元涨到了900元,成为村集体重要的增收渠道。

【百名记者百村行】黄河岸边建起新泵站 贫困村摘帽引来“活水”

  正在修建的水泥路

  有了钱才好办事。这不,在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后,这几天,村里正在对进出大棚的生产路进行硬化。同时,一条300多米的水泥路竣工后,村里将全部实现户户通。另外,在青岛一家公司捐助10万元,加上民政部门配套资金支持下,400平方米的幸福院也已经开始招标,村里老人终于不用再羡慕邻村老人的幸福院了。

【百名记者百村行】黄河岸边建起新泵站 贫困村摘帽引来“活水”

作者:记者 冯经伟 张一 张有水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