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套村茶园内游客不断
村内面貌宛如景区
■拍摄时间:4月19日■拍摄地点: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拍摄内容:茶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布兜往竹匾上一倒,刚采摘的鲜嫩茶芽伴着清香撒落成小山。茶农用手将芽头铺平,边聊着家常边挑拣。晨光鸟鸣中,画面分外美好。
“北方有茶园,何必下江南。”这是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的一句乡村旅游宣传语。这个村子靠茶叶产业带动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带着茶香的振兴之路。曾经交通闭塞、荒山成片、“春旱、夏涝、秋绝产”的场景,早已一去不返。
这一缕茶香,还将向哪里飘去?
凌晨3点采茶去
早上8点半,围绕着马套村的群山之间,缭绕的雾还未消散,村里的茶叶合作社门前,已有十余位茶农在排队卖刚掐下来的嫩芽。他们背着布兜来,领一个草编的竹匾,竹匾上夹着排队号码。
“我们凌晨3点就起来采茶,天还没亮时就在头上戴个灯,8点多合作社一开门就来排队。”茶农王凤英见上一位茶农出来,端着竹匾走进合作社,这里有两名村民负责检查茶叶品质、再次筛选,随后将茶叶称重,茶农在茶叶车间口领取一张记录了斤数价格的单据,这一天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4斤7两,211块5毛钱!”
王凤英满足地向仍在排队的茶农知会今日的价格,守着七八个竹匾的董秋丽笑得格外开心。她承包了村民的10亩茶园,是当之无愧的“大户”,从清明前后起就要雇五六个人一起采茶。
“我家没有地,一直靠在外面打零工生活,后来我自己开了个五金店。”董秋丽今年49岁,她说这几年村里人都在种茶,每年只采半年时间,收益还很可观,清明前能达到150元一斤,于是她2020年春天一口气承包了10亩地,除2万余元的承包费用和雇佣人工的费用外,收益比五金店还要喜人,“除了采茶啥都不用管,合作社负责加工、销售。”
茶农们说,马套村是个地道的山村,耕地少且不平均,种粮食仅够自己家吃。自打2009年村里开始零散发展茶叶产业,才让曾经困顿的山村找到了出路——“我们村靠茶叶产业结合自然风光搞旅游,已经是国家3A级景区了!你去村里看看,我们平时住的地方都跟景区似的!”茶香引得游客来
村民们说得不假,马套村内别有一番风情:小板凳、老挂钟、种地的家什、废弃的拖拉机等老物件都
成了街道两侧的装饰,全村的房屋外立面统一成浅咖色,沿街墙体和卷帘门均被彩绘覆盖,小路由青石板铺就……一改乡村旧貌,却不失乡村的韵味。这一切,都是从第一缕茶香开始的。
2013年7月,事业有成的肖舒容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村民靠外出打工为生,耕地只种玉米、小麦,村集体收入每年仅20万元。马套村与泰安市相隔不远,与种植泰山女儿茶的山区气候相近,于是肖舒荣带领村民迅速投入茶叶种植,发展到现在的700亩茶园。
随着茶叶产业有了起色,村“两委”又发现了商机——茶叶加工。不过,光靠采茶、做茶似乎有些单调,肖舒荣提出,要把乡村旅游做成除茶叶产业外的“第二架马车”。
“大家都笑话我,一个小山村,能有什么旅游可发展?”肖舒荣说,自己马上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去外地考察,得到认可后申请资金开始了乡村旅游的开发,“我们村有将军山、古槐树,都是绝佳的旅游资源,可以做集生态旅游、人文历史观光、采摘餐饮、民宿居住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我从一开始就很有信心!”
初见成效后,马套村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方式,与各大网站合作,同时建立网站和公众号,及时向游客推送马套村情况和其他相关服务内容。在马套村,随时可以看到“免费WI-FI”“无线网络已覆盖”的牌子。通过“互联网+旅游”,马套村很快荣誉加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每到节假日,村里凡是空地都停满了私家车,“有一回堵车太严重,打了110才解决!”
“旅游产业我们也成立了合作社,这是全村村民都可以入股的,还接受闲置房屋入股,光就业岗位就带动了500多个,很多在外面当老板的村民都回来了!”肖舒荣说,现在,村集体收入达到400余万元。
振兴等在不远处
4月16日上午,第十届长清茶文化节暨第一届长清茶采摘节在马套村开幕,业内专家齐聚于此,大家对于马套村茶叶的称赞不绝于耳。一墙之隔的茶园里,近百人的采摘团正在欢声笑语中采茶,宛若江南的茶乡风情令人沉醉。
“我印象中采茶的场景都在南方,没想到济南也有。”游客王女士边采茶边感慨,马套村的风貌一改她对农村的印象,“山清水秀,有特色项目,连村里都特意打造了,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旅游!”
游客的夸赞让肖舒荣忍不住笑意。他说,马套村的旅游产业不仅要给城里人一处世外桃源,更要切实改变村民的观念和生活。有村民算了一笔账,一家两口,3间闲置房屋入股每年分红有3600元,现金入股5万元,每年分红有7500元;从村旅游合作社里打工拿工资,一个月干26天,每年有4万元的固定收入;在茶厂打打散工、采采茶叶,每年能赚18000元左右;在茶叶加工厂入股5万元,一年分红就有15000元……
如今,绝大多数村民都可以在村里就业,但肖舒荣仍说自己不敢称“自豪”,“这才刚刚起步,但真正的振兴很快就会到来。”
“现在游客太多,有些供应不上了,为了不让游客来了却无茶可采,我们要再开发70亩茶园。”肖舒荣说,今后还打算聘请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把马套村的名气打出去。
他期盼着,带来乡村巨变的这一缕茶香,还将飘向更远的地方。(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曹雅欣 张有水 邵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