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一中心”和“一公司”已经挂牌 (本报记者韩霄鹏摄)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4月19日,记者采访获悉,济南已引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济南成立碳中和科技发展公司,建设碳中和工程实验室,发起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在济南开展碳中和、碳达峰城市示范,并逐步推广应用到山东省和国内外其他城市,抢占绿色经济发展机遇和空间。
以碳中和为核心培育绿色新兴产业
4月16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一行来到济南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国科中心大厦,调研碳中和项目。王志刚一行察看碳中和资源与成果展示中心、碳中和工程实验室,听取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项目情况。王志刚指出,碳中和研究任务重大,希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济南打造碳中和样板,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作贡献。
据悉,国科中心将发挥平台优势,以碳中和为核心,围绕“中科院优势”和“科创中心”进行布局。引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济南建设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建立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空天信息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院所机构的全面合作,开展重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成果转化、领军人才引进、科技服务、新兴产业育成等工作。
在产业链方面,在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信息与智能化八大重点领域,开展减碳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一批高科技绿色新兴企业;面向山东省碳中和领域核心企业,转移一批中科院优质绿色科技成果,包括完全降解生态塑料、高分子环保新型材料、大气智能检测技术、土壤检测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曹军骥表示,济南市第一时间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打造碳中和样板,体现出济南这个GDP万亿城市的责任担当。所有GDP超万亿的城市,碳排放量都不会少,济南有一定的减排基础,这次发力碳中和项目,也是济南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者的自我加压。这种“自我革命”,如果能推动济南率先制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监测体系,探索碳减排、碳利用的产业发展路径,推动济南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济南模式”将为全国城市作出示范。
设立绿色产业联盟 壮大产业集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是济南引进的第15家“中科系”机构。该所、济南市政府、国科中心等相关各方携手创新“六个一”模式,即一个研究中心、一家碳中和公司、一个工程实验室、一只绿基金、一个城市示范、一家绿色金融研究院。
今后,依托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在战略直投和基金投资方面的优势,每年完成一批优质绿色科技企业股权投资,推进企业上市。依托中科院现有50余家上市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并购,培育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整合大气检测、气象测绘、标准机构、金融投资、交易市场等关键资源,设立绿色科技产业联盟,建设绿色科技产业示范园,壮大绿色产业集群,打造山东省地标性碳中和应用成果展示窗口。
联合中科院创投、中科院资本、国科投资、国科嘉和、君联资本、弘毅投资等中科系基金管理机构,发起系列专项子基金,做大基金规模,做强绿色产业。
引进中科院科技创新投资产业联盟在济南设立分支服务机构,做强绿色科技资本链,服务国家碳中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利用碳卫星对二氧化碳的监测、评估、数据提取技术不输发达国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刘毅说,要想实现碳中和,就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卫星升空后,需要与地面设施相配合,济南将建设相关体系,来提取、验证碳卫星收集到的数据。接下来,在国家首批布局的碳卫星中,济南将积极争取“济南一号”能位列其中。
国科中心秘书长张佐军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国科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成功引进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中科院理化所、空天院达成深度合作并签约。此次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启合作后,将在中科院科创城布局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目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已有40余项碳中和领域的科研成果,有十几项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条件。济南碳中和试点项目推进顺利的话,相关项目年内能实现量产。“碳中和领域的技术和服务将是一个百万亿级的巨大市场。”张佐军说。
国科中心落地的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全省最早建设的孵化器,目前是省内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的园区。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来军全程参与了碳中和研究中心的引进与落地,“我们先期引进的研发机构已经发挥很大的作用,又引进了新的研发机构。而且,以国科中心为代表的研发机构培育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日臻完善,并产生几何放大效应。今后,园区将为科创机构提供最好的平台、最优的服务,让越来越多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萌芽、成长、强壮。” (本报记者韩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