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驱动济南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2-10-04 06:52:53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卢卫美

  9月27日,记者从中共济南市委“山东这十年·济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创新正日益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济南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构筑集聚集群集约、高端高质高效、专业专注专长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双双迈入国家一线城市前列。

科创驱动济南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大科学装置“从0到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济南突出原始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推动代表量子领域国家战略创新最高水平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获批建设,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家省实验室作用更加凸显,碳化硅材料、高功率芯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大科学装置“从0到1”的突破。

  济南突出协同创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组建山东高研院、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8家,打造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1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1000家,海外企业孵化器、海外研发机构从无到有、总数达到5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92家增加到目前的4397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省级以上瞪羚和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423家和1532家、均居全省首位,挺起了省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济南突出要素集聚,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齐鲁科学城加快规划建设,山东产研院、超算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大学等四大创新圈联动创新格局加速形成,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118家、专家工作站124家。先后出台“高校20条”“双创19条”、人才政策“双30条”等高含金量政策,培养引进国家级、省级人才超过1500人,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5万人,为省会加快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济南突出体制改革,全社会创新活力更加强劲。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入实施“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机制,连续两年组织“揭榜挂帅”工程,支持24个项目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高标准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6+N”平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30.3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73.48亿元。

  济南将进一步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全面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努力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为科技强省、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工业营收增至8336亿元

  近年来,济南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著。

  聚力做大总量,综合实力更强。十年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417家增长到2548家,工业大类产品由142种增加到近300种,工业营业收入由5032亿元增长到8336亿元,正向万亿目标坚定迈进。

  聚力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更好。济南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圆满完成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济钢钢铁生产线关停等重大调整,“十三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降低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39.6%提高到2021年的54.7%,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突破60%。

  聚力培优塑强,产业能级更高。济南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11家企业入围“2021中国企业500强”,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八,其中工业企业达到8家。中国重汽和浪潮集团实现济南千亿级企业零的突破,百亿级企业达到13家。济南建成全国最大重型汽车生产基地、服务器生产基地、400系不锈钢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生产基地、头孢类抗感染药物和阿胶生产基地;晶正铌酸锂材料全球领先,伊莱特超大锻环创造世界纪录,一系列“泉城制造”强势占领全国全球市场。

  聚力生态打造,发展后劲更足。济南着力构建“1+N”工业强市政策体系,划定不低于建设用地总面积30%的工业用地保障红线,2500亿元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全面助力产业发展,“五位一体”融资服务体系累计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2300亿元;设立全国省会城市首个市级企业服务中心,打造企业版“12345”,累计服务企业140万家次;吉利智慧整车工厂、比亚迪新能源整车及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华为、百度、阿里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相继落户,支撑工业强市的新动能不断壮大。

  下一步,济南将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卓越产业链打造、传统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建设等五大行动,推动四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到2026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不断提升省会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