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提起济南,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老舍先生笔下的趵突泉。
鲜有人知,这汪美得摄人心魄的趵突泉最后流向何处。
“家家泉水入清河,千里长流到海波;历下堪称天下最,河源出在市心窝。”当代著名学者、济南文史专家徐北文先生以诗歌解答,并做出独到的论说:一个繁华城市中心居然为一条通海长河之源,诚全球所仅见,允为世界之最矣。
这条“世界之最”小清河,曾于20世纪80年代,因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递增,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常年黑臭,鱼虾绝迹。
近年来,尤其是中央环保督察以来,小清河经过系统治理,重现水清河晏,自2019年起,年均水质类别实现“四连升”,均值达到II类水标准。
5月23日,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小清河将于6月底复航。一个月后,“官有鱼盐赋,民多粟麦场”的小清河将重现昔日繁华。从巅峰走向没落,再从没落重回巅峰,小清河的蝶变是济南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的辩证统一关系,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举全市之力守护泉城生态环境,相继获评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2019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首批国家海绵城市,2022年成功举办第十个“全国低碳日”国家主场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正深刻改变着济南,千万泉城人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绿色福祉、生态福祉。
聚焦减污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坚持每微克必争,济南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21年与“大气十条”元年2013年相比,环境空气中PM2.5浓度下降61.2%,优良天数增加106%,重污染天数减少86.8%。202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历史最优,综合指数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30”位,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提升,综合指数和同比改善率均列全省7个通道城市第1名;PM2.5年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为全省通道城市最优;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7天。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济南水环境质量领跑全省。全市国控断面好三类水体比例由71.4%提升至85.7%,2021年跃升为100%,在全省率先消除劣V类水体,超额完成约束性指标要求。2022年,国省市控河流考核断面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国控断面好三类水体比例连续两年达到100%,水质指数全省第一;小清河辛丰庄出境断面均值历史性达到二类标准。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899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签订24个断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自2019年以来,小清河年均水质类别“四连升”,创有监测记录40多年来的最好水平。黄河干流泺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二类等级。高标准打好净土和农业农村保卫战,济南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无重大环境事件发生。
聚焦降碳
先行先试推进“双碳”战略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济南持续实施“四减四增”行动,累计搬迁改造钢铁、石化、化工等工业企业86家,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7651家,化解钢铁产能650万吨,淘汰关停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62台,完成94万余户“分户式”清洁取暖改造,2021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下降22%、24%。202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下降26.0%、28.9%、44.8%、42.9%。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期间,济南单位GDP二氧化碳累计降低32%,位列全省第一。深化低碳试点示范,获批山东省唯一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双试点城市”。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一个碳监测试点城市,通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服务碳排放核查校验。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印发“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盘查。
聚焦扩绿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提升
生态保护和修复扎实推进。济南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造林61.3万亩,建成小清河48公里生态景观风貌带,打造黄河绿色生态廊道,建绿透绿479万平方米。完成黄河流域36个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有效控制黄河济南段的总氮浓度。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入选省级典型案例;在国内率先完成黄河干流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情况详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拉网式排查,整改隐患问题747个。整改完成中央、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238项,11个整改案例入选省级典型案例。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交办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重点泉群连续19年保持喷涌。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济南编制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黄河和小清河、大汶河、徒骇河等10多条重点河道治理,高标准修复济西、玫瑰湖、白云湖等20多处湿地,建成15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小清河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占比从2016年的40%提高到2021年的66.2%。2022年,开展并完成全市古树名木认定及二级古树的挂牌,完成复壮古树81株。自2017年起连续6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联合多部门开展“网剑行动”、“清风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普查与防控。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济南创成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生态强县,成果总数列全省第一位。
聚焦增长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产业结构迈向绿色化、高端化、规模化。3家水泥企业4条水泥熟料生产线、18家企业22台水泥磨机已按要求关停退出,44家工业炉窑完成升级改造。济南化工园区(含重点监控点)内化工生产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超过80%。全市获评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领域4个“雁阵形”集群和10个领军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和领军企业库,数量居全省首位。
能源结构迈向清洁化。2022年,济南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01.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累计发电16.22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约494710吨。2022年,全市新增光伏装机60.4万千瓦。引进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建设“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启动“氢能生态大数据平台”等多项协同创新中心的项目建设。针对国家在氢能源质量安全管理和标准化方面的空白,建设“山东省燃料氢服务技术标准创新平台”,承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十四五期间,先后关停6台小煤电机组,装机容量4.2万千瓦。3个清洁能源发电机组列入省“十四五”电力规划。全市接纳外电能力达到480万千瓦。
运输结构迈向铁路化、水运化和新能源化。2022年,济南铁路货运周转量为1995791.68万吨公里,较2020年同比增长20.20%。小清河将于今年6月底复航。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1万辆,较2020年底增长了8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从不足1%增长至3.5%。实现中心城区公交100%电动化,2022年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2.64%,荣获国家“绿色出行创建城市”称号。农业结构迈向精细化、资源化、无害化。2022年,济南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累计达7.59万亩,夏季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99%,秋季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全年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2022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维持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聚焦创新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
数字监管,全国率先开展智慧生态黄河示范项目建设。项目由部、省、市三级共建,立足济南、谋划山东、面向流域,汇聚整合流域、省、市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推动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完善三维感知网络、夯实数据支撑、智能驱动、业务支撑三大基础底座,做好“保护、治理、发展”三篇文章,建设三级协同应用中心,建成方便监管、服务企业、惠及公众的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一张图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要素全貌,为环境状况综合研判、环境问题追因溯源、环境风险预测预警提供数字化支撑。
全面监测,监测预报模式全国领先。全国首创“1+ 12”市级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实现区县分中心实验室监测能力“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国省市三级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智慧会商试点城市。
创新思路,“零投入”构建全国首张量子雷达环境监测网。主动把握量子产业落户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担任“量子产业链”链长制成员单位的有利机遇,在生态环境部门“零投入”的情况下,由产业单位投资建设7处量子雷达监测点位,全国首张“量子治霾”监测网初步成型,为实现空气质量监测“由点到面”的扩展提供了支撑。主动推介量子雷达应用成果,实现环境效益提升与环保产业发展的“双赢”。
共享资源,获批全国首批环境卫星遥感应用试点城市。2019年,济南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环境卫星遥感应用试点城市,在驻市监测中心设立基地,市财政予以全额资金保障。主动拓展应用范围,监测区域延伸到省会都市圈6城市,监测内容在裸地扬尘源的基础上增加了VOCs(挥发性有机物)高值区、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堆存等重点项目,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治理、监管依据。
智慧管理,全国首创电量监测系统。2018年,济南市在全国首创分布式无源智能环保电量监测系统,对企业治污设施24小时监控,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从随机执法到精准执法的转变。2021年12月3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超算云中心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揭牌,标志着全国第一家国家级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正式落户济南。
精细监管,智能化网格监管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市、区县、街镇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专职环保网格员队伍,实现对全市161个街镇的全覆盖,获评全省第二批网格化环境监管典型示范城市。创新精细化监管考核机制,利用出租车走航监测系统创新开展道路颗粒物考核排名,每月对10个区1426条路段颗粒物进行排名,并按红橙黄绿分类实施资金奖惩。完善对镇街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体系,每月对全市161个镇街排名考核,奖优罚劣,压实镇街属地责任。
多项首创,移动源监管数字化精细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济南严格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修管理,在全国率先开创“远程自动审核+现场检查核实”排放检验监管模式,并纳入新实施的国家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检测与维修数据实时共享;在全省率先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在省内率先启动编码登记及定位安装,建立施工工地机械出入场报备制度,管理经验及服务模式获全省推广;在国内率先探索推动电动共享叉车项目。提升移动源监管信息化水平,在省内率先建成移动源污染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移动源监管由传统的日常检查向大数据分析发现线索转变、监管重心由分散的机动车所有人向集中的重点用车企业转移。
聚焦服务
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济南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累计下放68类审批权,取消40类保障民生项目环评登记备案,豁免26类门店项目环评办理,超过85%的项目实施网上登记表备案。成立服务重点项目落地工作专班,建立台账和联络制度,将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受理后100%并联提速;对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重点项目前期标准厂房、办公用房建设实施环评豁免。对疫情防控急需三类项目“特事特办”,允许先开工后补办手续;将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受疫情影响较大、就业密集型等民生相关17大类46小类行业的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审批;出台12条惠企政策,获生态环境部专刊推广。2022年,将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与民生密切相关等38个行业169类项目纳入环评豁免正面清单。鼓励园区项目环评“打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合并批复”“一次办成”。排污许可先行一步。济南核发全省第一张火电和造纸排污许可证,在全省率先建立排污许可管理工作制度,在全省首创为所有持证单位建立排放口二维码应用系统,率先在全省完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以及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获评“全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中表现突出集体”。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全覆盖,真正实现让“企业少跑路,数据多跑路”。全国首创开发排污许可智能管理系统,获得2项软件著作权,相关经验做法获生态环境部推广。全方位保障项目建设环境要素。济南在全省首创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信息管理平台,全市范围内统筹调剂总量指标。出台《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助企纾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20条措施》,完成434个重点项目、15个已确定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环评办理,完成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合规园区认定和74个园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审查。协助建设单位在环评编制阶段同步办理总量指标审核确认手续,将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并通过网上办理、邮寄等方式实现企业“零跑腿”。
持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新型建材行业清洁生产集体审核试点成为国家首批创新试点。平阴县安平镇环保管家服务项目、莱芜区环境管理综合服务项目成为省级环境管家服务项目试点。实施差异化监管执法。济南正面清单企业同比增加41%,开展清单内非现场检查1437次,减轻、从轻和免除行政处罚162件,减免处罚1775万元。深化生态损害赔偿制,全省率先出台案件办理工作指引并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济南这座千年文明古城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将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为航向,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守护“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守护千万泉城人民的绿色福祉,描绘“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壮美画卷,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泉城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
济南生态环境领域的全国首创
1.全国首创智慧生态黄河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
2.“零投入”构建全国首张量子雷达环境监测网。
3.编制全国首个固态发酵白酒制造业废水碳源利用技术规程,并通过专家评审。
4.国内率先完成黄河干流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情况详查。
5.全国首创“1+12”市级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实现区县分中心实验室监测能力“全覆盖”。
6.起步区新型建材行业清洁生产集体审核试点成为国家首批创新试点。
7.在全国率先开创“远程自动审核+现场检查核实”机动车排放检验监管模式,并纳入新实施的国家标准。
8.在全国率先实现机动车检测与维修数据实时共享。
9.国内率先探索推动共享电动叉车项目。
10.全国首创开发了排污许可智能管理系统。
11.全国首创分布式无源智能环保电量监测系统。
12.全国第一家国家级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正式落户济南。
13.全国首个国、省、市三级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智慧会商试点城市。
14.获评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的环境卫星遥感应用试点城市。
济南生态环境领域的全省首创
1省内率先实施国二及以下标准老旧汽油车提前报废更新补贴政策。
2在全省率先启动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登记及定位装置安装。
3全省首创机动车检验“交钥匙”服务。
4在全省率先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制度。
5在全省率先建成移动源污染综合监管平台,实现智慧监管、精准监管。
6在全省首创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信息管理平台。
7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建企业和现有企业排污许可电子证照全覆盖。
8核发全省第一张火电和造纸排污许可证。
9在全省率先建立排污许可管理工作制度。
10在全省首创为所有持证单位建立排放口二维码应用系统。
11率先在全省完成排污许可清理整顿以及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12在全省率先消除劣V类水体。
13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盘查。
14获批山东省唯一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双试点城市”。
15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一个碳监测试点城市。
16“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累计降低32%,位列全省第一。
17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和领军企业库数量居全省首位。
18全省率先出台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工作指引并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
19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数量全省第一。
20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899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21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市、区县、街镇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