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本来没有山……”
在济南市起步区孙耿街道,有两座山南北相邻而卧,“南山”高33米,“北山”高30米。
顺着南山山体拾级而上,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山上草木葱茏,满眼皆绿。“这是怪溜,那颗叫火炬,远处的是接骨木和紫穗槐,都是我们栽种的。”济南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主任宫本水介绍:“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垃圾山早已树木葱郁、花繁草茂,仲夏时节,树林中还能听到蝉鸣。”
之前,两座山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时间回到1998年,从那时起,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济南市第一、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生活垃圾1120万吨,原本平旷的土地上,“长”出了两座山。
规范封场,生态防护
垃圾山变生态“绿肺”
如今,两山的“身高”停止增长。
2012年,第一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生活垃圾630万吨,达到饱和,按规划开始封场建设,当年6月完成封场,堆体边坡全面封场绿化,是我国最早的按照标准进行生态恢复封场的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后,垃圾填埋堆体沉降稳定,持续绿化美化、优化封场环境,经过近十年的生态恢复,满山草木葱茏,鸟虫幽鸣,近20万平方米的垃圾山成为一座环境宜人的绿水青山,这便是两座山的“南山”。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济南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第二座垃圾填埋场在2021年8月末停止卫生填埋作业,共堆填处理生活垃圾490万吨,第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北山”便止于此高。
把绿水青山当最稳固的“靠山”,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在实施填埋场封场工程的同时,积极与驻地政府、村居协商合作,在垃圾厂防护距离内和垃圾专用道两侧150米距离,大规模种植生态防护林1000余亩。同时因地制宜设置景观小品,把垃圾厂包围起来,既形成核心作业区和生态防护景观带,又使周边百姓得到经济收益,实实在在增强了周边百姓的获得感。
“邻避”变“邻利”的背后是中心工作人员坚持“一盘棋”思想,在垃圾填埋场周边区域建设集生产、科技、宣教为一体的环保园区和生态防护、经济林种植兼具的邻利绿色屏障带,为济南市黄河以北片区打造了一片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的一片“绿肺”。
“零填埋”“全焚烧”
打造生活垃圾处置新格局
如今,为迅速补齐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短板,全面提升垃圾治理能力和水平,一座座大型处理设施在泉城拔地而起。
2011年9月,光大环保能源(济南)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起步区孙耿街道建成投运,济南有了“吃”垃圾的新“主力”,生活垃圾处理进入焚烧发电为主、填埋为辅的新时代。
走进光大环保能源(济南)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偌大的厂区内,干净整洁,闻不到任何异味,飞灰车间、炉渣处置车间、吊抓室规范合理布局,厂区内虽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但焚烧发电的各环节正有条不紊地“消化”垃圾,实现变废为宝。
来到垃圾吊控室,记者看到,贮存的垃圾经过工作人员的机械操控被卸吊送进了焚烧炉。控制室的一面墙为全透明玻璃,隔着玻璃俯瞰,垃圾便贮存在脚下的“深坑”里,一只巨大的钢铁手不断伸向“坑”底,发酵了5-7天的垃圾被“捞”起送进一侧的焚烧炉……从监控平台上看,炉膛内熊熊的火焰正在燃烧,垃圾也因此“改头换面”,从人人避之不及变身为电力输送至千家万户。
截至目前,济南已建成起步区孙耿焚烧发电厂、长清马山焚烧发电厂、章丘高官寨焚烧发电厂、莱芜牛泉焚烧发电厂、商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形成了“东南西北中”的分布格局,日处理量近8000吨/日,焚烧处理率100%。
同时,创新打造了国内领先、江北最大、山东省首座“全链条、长工艺”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和全量焚烧。
应对不断上涨的垃圾量,济南市全力推进新厂建设,目前在建焚烧发电厂2座、规划建设1座,“十四五”期间,可增加焚烧处理规模3000吨/日,可完全适应济南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需求。
从垃圾山走向绿水青山,济南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守牢垃圾处置最后一道关口,推进生活废弃物处理绿色低碳发展。宫本水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合生态、科技、人文等要素,南北两座山统一设计、提标改造、环境提升,将生活垃圾填埋山体变为可游可赏的景观高地、云端花园,全力打造黄河岸边生态绿肺,成为丰富生态文化、驱动区域经济、孵化发展机会的金山银山,守护黄河生态安澜,助力无废城市建设,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乐章”!
策划:石迎秋
记者:王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