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刷刷刷”到“买买买” 直播间“收割”老年消费者?

2023-10-31 08:48:03 来源:济南报业全媒体

作者:济南日报记者:曹雅欣

责任编辑:田艳敏

  “两眼一睁,看到熄灯;主播喊‘上车’,老人就下单……”

  现在爱刷短视频、沉迷直播间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面向他们精准开展的营销随之而来。随着“双十一”的临近,网络主播在直播间里上演苦情戏,“收割”老年人的“剧本杀”卷土重来。在社交媒体上,接连有网友发文称,家里老人已“中招”。还有网友吐槽,“退货的速度跟不上奶奶被骗的速度。”

  老年人鼓起勇气尝试接触新鲜事物,如何保护他们不被“套路”?

  老年人学网购从沉迷短视频开始?

  “我爸和我妈每天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比年轻人刷得还猛。”

  市民陈颖的父母已经70多岁,这一两年变成了“网瘾老年”,从前总念叨不让孩子们盯着手机的他们,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我在爸妈家里安装了摄像头,不论什么时候打开都能看到他们在刷短视频和直播,而且内容都很没营养,不是一听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家庭伦理故事就是广告。”陈颖估计,爸妈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不少于5个小时,“电视机早就成了摆设。”

  QuestMobile发布的《2022银发经济洞察报告》中统计,短视频在上网的老年人群体中的渗透率高达71.2%,也就意味着至少有2.28亿老人在刷短视频。而这些网民月人均使用移动网络时长121.6小时,平均每天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同比增长8.6%,增速明显高于全网平均水平。另据KAWO发布的《2023银发经济下的社交媒体营销》统计,60岁以上的网民中有80%平均每天会花1.5小时刷短视频。

  陈颖觉得,爸妈喜欢刷短视频,除了容易被短视频里的剧情和广告吸引之外,还有点贪小便宜的心思。“有一次我妈举着手机跟我炫耀,说余额里已经有7块钱,可以直接提现到微信,我才发现她用的是抖音极速版,刷短视频可以领红包,每天都能攒几毛钱。”为了把这7块钱提现,陈颖的妈妈还让女儿给自己的微信绑定了银行卡。而陈颖的爸爸曾经拿回一个快递,是个质量很差的握力器,陈颖纳闷爸爸为什么会买这种东西,得到的答案是“只要一分钱”,“我看了他的订单,确实只付了一分钱,但这件事儿好像为他们打开了在短视频平台购物的大门。”

  记者发现,抖音极速版、快手极速版等短视频平台都有“看视频领现金”“看视频看直播领红包”的宣传,每日签到、观看短视频与直播、浏览低价商品等操作,都可以领到现金红包或金币作为回报,红包提现则必须绑定银行卡、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

  剧本“假到离谱” 老人偏偏“不听劝”

  “我妈前几天低价在直播间购买了300个所谓的土鸡蛋,现在怎么吃都成了难题。”

  市民杜先生的妈妈今年73岁,爱时髦的老太太不仅沉迷于刷短视频,而且是个“老抖人”,每天出门跳广场舞、跟朋友聚餐都会拍下来,发到短视频平台。曾经,杜先生的妈妈不敢在网上买东西,生怕自己会上当受骗,还主动要求子女不要往她的微信上发太多红包,不过现在一切都变了。“不久前,我妈所在的太极队需要每人带一个蓝牙音箱,我妈不愿麻烦我们,就让队友在网上买的时候给她带了一个,据说在直播间原价要299元的音箱到手只需要80元。”杜先生说,这件事儿让妈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觉得直播间卖的东西就是又便宜又好,现在她开始用蹩脚的拼音主动搜索商品直播间,买过20元三提的卫生纸、19.9元的运动鞋、9.9元100只的垃圾袋。“有些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东西,质量很一般。我听说现在不少直播间专门利用老年人的同情心坑蒙拐骗,真怕有一天我妈会上当受骗。”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就揭露过,部分主播在直播间上演“苦情大戏”,这些主播在直播中假扮孤儿、残疾人、癌症患者等角色,在直播间里打着帮人解决纠纷、调解家庭矛盾的旗号,实则专门坑骗老人购买产品,让老人们深陷其中。晚会还曝光了部分直播间雇佣水军、制造火爆假象并诱导用户下单的现象。

  有网友在关于老年人沉迷直播间的话题下留言,揭露了直播间的剧本套路:“号称给粉丝谋福利,将产品价格压到所谓的‘历史最低折扣’与品牌方大力互掐,主播在把品牌方气得又是‘律师函’警告又是当场离开直播间之后,价格终于定下来,让老年人以为主播尽了全力拿到最低价……”还有网友表示,自己的父母已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自己把央视曝光的新闻视频播给他们看,还被父母骂“神经病”。

  “299元一根的金条”“999元一串能治百病的佛珠”……虽然故事“假到离谱”,却仍然深深吸引着众多老年观众,他们深信直播间里的“爱恨情仇”,也笃定地买下各种产品。

  主播有意诱导 套路防不胜防

  近日,济南日报记者发出了关于老年人直播间购物的调查问卷,30.25%受访者表示自家有老人热衷于观看短视频。

  在老年人的圈子里,也有属于自己的“网红”。老年群体爱打赏的主播“秀才”,其直播间账号在今年9月份被封禁。5月24日,吉林一位72岁的老人跨越1700公里,来到安徽亳州蒙城,找她心心念念的“秀才”。同月,一名来自北京的62岁女性辛某在网上实名举报,称“秀才”以分红为诱饵,通过线上打赏线下分红的方式,三个月的时间骗取了自己50余万元。

  “其实很多在直播间买东西的老年人生活中都非常节俭,他们就是因为看到直播间里的商品价格一降再降,总觉得不买就亏了,才会被那些主播忽悠。”一位网友发文表示,自己家老人不仅学会了直播购物,还曾经给主播打赏过,虽然没有花多少钱,但这种举动让家人很担心,现在老人接陌生电话家人都会竖起耳朵“偷听”,生怕是电信诈骗。“我发现老人看的直播间,主播都直接喊‘叔叔阿姨’,这分明就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诱导消费,我家老人就在这样的直播间买过包装非常粗糙的保健品。”

  老年人是不是更容易被主播的话术打动?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7.8%受访者选择了“是”。一位受访者表示,老年人“触网”比较晚,不能一眼识别其中的套路,再加上主播的有意诱导,很容易被“拿捏”,“再加上老年人一般比较节俭,总想着精打细算,低价商品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就跟以前送鸡蛋诱导老年人去‘听课’是一样的。”

  近年来,中央网信办等监管部门相继出台规定,明令禁止诱导付款、随机出现广告弹窗、演戏炒作等带货手段。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宣布,平台将对卖惨带货、编造离奇故事、演戏炒作等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但时至今日,部分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服务供给端依然存在诱导消费、诈骗信息等问题,老年人防不胜防。

从“刷刷刷”到“买买买” 直播间“收割”老年消费者?
从“刷刷刷”到“买买买” 直播间“收割”老年消费者?
从“刷刷刷”到“买买买” 直播间“收割”老年消费者?

  多些陪伴关心 “网瘾老年”才能放下手机

  有些老年人爱上看短视频,在其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些老年人自己成了“网红”,喜欢直播、拍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享受“点赞”带来的快乐。老年人搭上互联网这班快车,无疑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但也是上当受骗的重灾区。据《中老年人短视频APP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这个群体中经常遇到虚假广告的占到25%,经常遇到网络谣言的占18.9%,经常遇到网络诈骗的占9.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潘曙雅撰文分析,短视频是中老年人当前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而在当下的短视频媒介环境中,专业技术性造假、智能化技术造假、阐释性和语境置换式造假等更为隐秘和高超的造假手段不断出现,给中老年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对虚假短视频缺乏识别能力,相当数量的中老年人成为数字谣言的传播者、网络骗局的受害者,人身和财产利益遭到损害,而这也阻碍了中老年群体真正融入媒介化社会。

  有心理专家分析,陷入直播间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其背后是这个群体被漠视的情感需求。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老年人很容易被视作“工具人”,虽然子女对他们也很关心,但多局限于身体健康方面,对精神情感的需求关注比较匮乏,所以老年人才会在“朋友圈”萎缩的情况下,选择看短视频、直播这种方式充实自己。

  据阿里巴巴2020年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在“老年人是否需要接受数字生活的服务培训”上,子女和老人均表示需求强烈,72%的子女和73%的老人希望获得数字服务培训。“我觉得除了要提升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加强对直播平台和主播的监管外,子女也需要对老人多一些关心,不要总指责老人沉迷网络。我们陪伴老人的时间多了,他们刷短视频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一位采访对象表示,只有年轻人先放下手机,主动陪伴,才能让老年人少拿起手机。

  市民 张先生

从“刷刷刷”到“买买买” 直播间“收割”老年消费者?

  老年人接触互联网比较晚,年轻人一眼就看穿的套路他们却很难辨别,所以容易迷失在骗局里。我觉得这跟个别主播的故意诱导有关系,平台应该加强对主播、商家的监管,禁止用“苦情戏”煽动老年消费者的情绪。

  市民 赵女士

从“刷刷刷”到“买买买” 直播间“收割”老年消费者?

  老年人爱刷短视频、看直播,可能是平时生活比较枯燥,子女应该给他们更多陪伴,只有让他们情感和精神上得到满足,才不会在虚无的网络世界寻找安慰。我认为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使用互联网。

  市民 张先生

从“刷刷刷”到“买买买” 直播间“收割”老年消费者?

  确实有很多老人“网瘾”比年轻人还重,因为他们有大量时间花在这上面,因此他们也面临着更多诱惑和上当的可能性。不过直播并不都是骗人的,也有不少正能量,我认为应该帮助老年人学会识别直播带货的套路。

  微 观点:让老年人安全“触网”中工网

  如何在回应老年人网络社交需求的同时,保障其合法权益?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这类问题。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应当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依法开展涉电信网络诈骗信息的监测、识别和处置,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

  直播间不是法外之地,针对“剧本杀”欺骗老年人乱象,需要直播平台和监管部门的持续整治。对相关部门而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直播平台而言,一方面,要监管平台主播、规范主播行为、审核主播资质等,不能再出现“一个主播申请200个账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尽快落实上述《规定》,参考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对老年用户提供适老化网络服务,建立相应算法模型,对涉及财产、人身安全等内容应突出提醒,让老年人安全“触网”。若未尽到相关管理义务,平台就应对用户损失承担一定责任。

  守住老年人“钱袋子”荆楚网

  守住老年人“钱袋子”,须以完善法律、加强监管为抓手。对老年人看直播刷礼物当“榜一大哥”这类事件,还需“区别对待”。对于判断能力弱、认知能力衰退的老人,相关部门应当要求平台设置相应的退款机制,且在打赏场景中也要区分是自愿打赏还是诱导打赏,后者根据程度不同,可能会涉嫌构成诈骗,对这类主播平台应及时封禁其账号或移交相关司法机关。由于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或电脑的使用能力较差,不排除部分操作行为虽然是老年人自己实施,但其主观上是在被诱导、误导影响下实施的,其对相关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存在不准确认知,甚至对特定操作行为可能产生财产转移支付没有准确认知和判断,此时还是要给老年人设置申请退款的机制。

  守住老年人“钱袋子”,须以子女陪伴为根本。老人愿意给主播打赏,归根到底是缺少了陪伴,情感上感到孤独,才会寄情于主播。作为儿女,应当多些陪伴,常回家看看,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打个电话,关心关心父母近况,倾诉倾诉工作情况,这既缓解了父母的思念,又释放了我们的工作压力,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人生遗憾。作为社区,也可以多组织一些老年活动,跳跳舞、打打太极、舞舞剑,还可以开设相关爱好的培训班,鼓励老人们培养兴趣爱好,给予老人情感上的关心关爱。

  老人安泰,国家昌盛。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全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也将会越来越多。想要守好老人的“钱袋子”,还需多方发力,用完善的法律法规、常态化的监管,用子女的点滴陪伴之心、政府的拳拳关心之情,给老人一个安康、幸福的晚年。

  神回复

  网友@漂流的一涵:这套路就是:利用老年人的孤独,抓住老年人的喜好,盯上老年人的积蓄!

  网友@3000later:老年人太孤单了,主播既能给他们提供情绪价值,又有套路加持,老年人扛不住啊。

  网友@丽莎品味生活:真的不要给老人那么多钱,现在明抢的不多了,但骗子仍然不少。

  欣视界 让老人重拾现实的温暖

  这次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很多老年人因沉迷短视频、直播被骗的案例,还有老人给主播打赏一年高达6万元。很难想象,大众眼中普遍勤俭节约的老年群体,会在网上一掷千金。

  自媒体时代,银发族被称为“互联网移民”,与年轻群体“互联网原住民”相比,他们对数字媒介认知普遍有限,常常混淆虚拟与现实。尤其是直播带货兴起后,超强的互动性、娱乐性、传播性,让老年群体的辨析力变得更低,更容易做出非理性之举。再者,缺乏陪伴的独居老人、赋闲在家的退休老人,他们或是追求实时互动的陪伴,或是有点小钱用作消遣,加上主播的话术推波助澜,便很容易落入盲目消费、冲动消费甚至被诈骗的陷阱。

  与现实相对照,不难发现这与曾经铺天盖地的“听讲座送鸡蛋”“保健品推销员喊‘爸妈’”非常相似,都是利用老年人情感空虚、生活节俭的特点,一步步引他们“入局”。

  当然,这样有意“收割”老年群体的直播间只是少数,直播间的存在也为老年群体打开了一扇接触外面世界的大门,拉近着他们与外部、与年轻人、与当下时代的距离。我们鼓励老年人“触网”的同时,也应该为他们扫平不怀好意的障碍,这不仅需要子女出手劝导,更需要平台进行监管,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退换货、防沉迷政策。

  最为重要的是,身为子女的我们,要少一点指责、多一些陪伴,让“网瘾老年”重拾现实生活的温暖。

作者:济南日报记者:曹雅欣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