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豆腐皮吗?”“老板,给我装点豆腐皮。”“有人吗?我想买点豆腐皮。”每到春节,是张健最为忙碌的时刻。她在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经营着一家豆腐皮专卖店,同时又是双泉豆腐皮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石磨磨浆、铁锅煮浆、手工泼皮……张健坚守着传承400余年的豆腐皮制作技艺,让老滋味流淌在大家的舌尖上。
用传统石磨磨豆子
“点脑”最考验技术
早上不到5点,太阳还未升起,张健就钻出热乎乎的被窝,穿上衣服来到豆腐坊。在麻利地佩戴好帽子、口罩与手套之后,她拿起舀子,将提前泡发好的黄豆放进石磨中。随着磨盘的转动,不一会的工夫,散发着豆香的豆浆缓缓流入磨盘下方的不锈钢容器中。“我们之所以用石磨磨豆子,是因为转速低,每分钟只有25转,不会伤害黄豆中的蛋白质。”她告诉新黄河记者,他们选的黄豆品种叫白门,也是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一种豆子。
磨豆子,仅是制作豆腐皮11道工序的其中之一。看着容器中的豆浆不断增多,张健和工人一起将豆浆倒入灶台上的大铁锅中。锅下蓝色火苗不断跳动,锅内的豆浆也逐渐翻滚起来,腾起的蒸汽刹那间“灌满”了整个屋子。在经过90多分钟的熬煮之后,锅内的20多斤豆浆又会进入下一个环节——点脑。“点脑后豆浆会变成豆腐脑儿。这一步十分考验技术,点多了会老,点少了,又不到火候,而且对温度也有要求。”张健笑着说,至于点多少才算正好,这属于商业机密,不能外传。
“泼皮”,是豆腐脑儿变成豆腐皮的关键一步。需要先用舀子舀起粉碎好的豆腐脑儿,在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均匀地摊开,盖上一层棉布,再均匀地摊上一层,如此反复地一层压一层,最后将泼好的豆腐皮用机器压制,方能做出口感筋道、厚薄均匀的豆腐皮。这个步骤,十分锻炼腕力,一舀子重约5斤,不一会手腕就累得酸痛。
摸索制作经验半个多月
损失700多斤豆子
双泉豆腐皮,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张健的父辈,便以做豆腐皮为生。“小时候经常看家里做,长大了就开始自己做。”她和豆腐皮的渊源颇深,一开始做豆腐皮,虽然有家人里教,但具体操作起来还需要不断摸索。为了做出口感筋道,香气四溢的豆腐皮,她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前后浪费了700多斤黄豆,加上人工成本,有时一天就赔进去上千块钱。经过半个多月的摸索尝试,她终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豆腐皮。
关于豆腐皮,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三分靠豆,七分靠水。”双泉镇,以泉入镇名,因泉而闻名。这也让双泉豆腐皮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采用的是水质清澈凉滑,含有人体所需的铁、钾等微量元素的双泉优质泉水。用这样的水来浸泡豆子,可以从源头保证豆腐皮的口感与品质。”张健颇感自豪,这也是双泉豆腐皮飘香四溢的秘笈之一。为了突出正宗纯正双泉豆腐皮,她还将“双泉”字样的logo印压在每张豆腐皮上,形成别样的“防伪标识”。
2012年,双泉豆腐皮制作技艺被评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张健看来,石磨磨浆、铁锅煮浆、手工“泼皮”传承了数百年来的传统技艺,“在机器制作豆腐皮成为常规标配的时代中,我们生产的每一张豆腐皮,皆是纯手工制成。坚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色素,在传统技艺的烘焙下,打造了薄如纸、韧如丝,入口醇香、营养丰富的品质。每一片纯手工制作出的豆腐皮,融入的是对非遗技艺的热爱,表达的是对传统的敬仰,寄托的是对生活的美好希冀。”
成立豆制品专业合作社
把豆腐皮卖到北京、上海
2009年,张健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豆制品专业合作社。谈及为何要成立合作社,她坦言,就是为了打出双泉豆腐皮的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双泉豆腐皮,“合作社有六七名社员,我们统一进购原材料,统一技术标准。一方面降低了采购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双泉豆腐皮品质如一。我们的豆腐皮虽然本地人购买的比较多,但也不乏北京、上海等地方的顾客购买,而且很多都是回头客,都觉得我们做的豆腐皮好吃。”
“其实,我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用机器做豆腐皮,那时候一天能卖四五百斤,价格也便宜。”张健毫不避讳,后来使用传统方法做豆腐皮,每天只能做50多斤,而且成本也高了不少,原本7块钱一斤的豆腐皮,要卖到15块钱才能有利润。随之而来的,就是顾客的减少,大家一看这么贵,不买了。不过,这并没有让她放弃制作豆腐皮的传统技艺,反而下定决心要坚持下去。
成本高、卖得贵、赚得少,为何张健却铁了心的要坚持传统技艺?“我现在做传统豆腐皮,其实是一种情怀,并不一定要赚多少钱,赚钱多少,只要够生活就可以。”她的眼神中仿佛有一道光,好的产品应当被看见,传承的手艺需要被认可。每当逢年过节,餐桌上总是有着双泉豆腐皮制作的菜肴。这,便是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