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百花洲传统非遗技艺引游客热情“打卡”

2024-05-03 19:00:15 来源:济南报业全媒体

作者: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摄影摄像:王锋

责任编辑:李欢

文化中国行

  赏文创、尝美食、品曲艺……5月3日,五一劳动节假期第三天,济南百花洲景区游人如织,人头攒动。一座座古色古香、文化多元的院落,正敞开大门,迎五湖四海宾朋。

  景区中的三大公益场馆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白雪楼公共美学空间、大宾第济南百花洲民俗博物馆更是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学习非遗、体验传统文化的“大课堂”。当天,新黄河记者循着“文化中国行”采访足迹,走进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探寻闪耀其中的文化魅力。

文化中国行

  制陶、织绣、木作、雕刻

  21个非遗项目让游客大饱眼福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它不但是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地处城市中心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中午11点,工作站讲解员张雪向前来打卡体验的游客介绍着。

  工作站内分区域陈列着21类非遗项目,分别划分为制陶工艺区、织绣工艺区、木作工艺区、雕塑工艺区、摹拓工艺区、绘画工艺区、雕塑工艺区,各个工艺区风格迥异,通过不同设计布展,体现不同非遗作品的独特韵味。

文化中国行

  在工作站的中间位置,有一尊塑像,塑像人物是北宋文学家曾巩,他任齐州太守时,因在此修筑百花堤百花台而将这里取名百花洲。

文化中国行

  在工作站的内侧,巨大的铁路木雕吸引了游客驻足,这里展示的是济南老火车站。1992年7月1日清晨,济南老火车站的大钟指针静止在8:05,从此,大钟和老火车站都成为回忆。而齐鲁马车第一人、济南市非遗古马车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崇华用木雕技艺纯手工还原了1904-1992年间的济南老火车站——“远东第一站”。

  据介绍,木雕制作用时5年,通过1:36的比例还原了当时济南老火车站的原貌。

  两天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非遗文化+泉水文化在济南熠熠生辉

  “百花洲保留了不少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在这里既能展示技艺,又能实现商业价值,很有意义。”市民孙女士走在景区,感叹业态全新升级后的百花洲给了非遗传承人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

文化中国行

  在景区街边,扎染、掐丝珐琅、木雕……一个个非遗工坊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尤其是将作品挂在店外展示的扎染工坊,拍照打卡的游客排起了长队。

  在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对扎染工艺有详细的介绍。扎染工艺历史悠久,是黄河流域的一门印染技艺。济南独有的非遗技艺是泉水扎染,与一般扎染工艺不同的是,它使用泉水浸泡织物,因为泉水里的矿物质含量比较丰富,它会激发燃料的特性,让织物染出来的颜色更具有层次感。

  现在的百花洲,非遗和商业化运营完美融合——重点打造了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百花戏楼公共美学空间、济南百花洲民俗博物馆三大主要公益场馆,供游人探访并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两街四院落”布局,引入思敏街作为非遗工坊街区、后宰门街作为文旅休闲街区,以及精品书店、百花潮饮、百花文创、百花市集等主力业态。

文化中国行

  “五一节前两天,我们接纳了游客约3万余人。”济南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五一期间,百花洲为前来济南游玩的游客提供了不少精彩的节目表演以及研学活动,“非遗研学、文创制作让更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让非遗文化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传承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在百花洲,文创、非遗、研学让静态历史与活态生活共生共进,赋予了古城老街古今辉映的新风采。

作者: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摄影摄像:王锋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