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何以兴城

2024-06-11 09:04:15 来源:济南报业全媒体
责任编辑:田艳敏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如何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整合互动?需要因地制宜,找准方向、路径、重点,深入思考、细致规划。

  解码:人文经济相融共生

  什么是人文经济学?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经济学是以人文价值为内生动能和基本尺度的经济增长观与人类发展理念,意味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范式转型。如今,中国正在践行一种人文和经济紧密联系、交融共生的发展新范式——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其核心要义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让经济融入人文。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把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摆脱传统社会“物质贫困”、现代社会“精神贫乏”的普遍困境,成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

  让人文浸润经济。以人文看经济,不仅要“见数”“见物”,更要“见人”。“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人口增加、物质财富增长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但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教化人心、修养民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繁荣、人文昌盛的美好生活图景。换句话说,人文经济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文化与经济的简单叠加,更是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高速发展巨大动力的“关键一跃”。

“人文”何以兴城

  纵观历史与社会变迁,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由来已久。如《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载孔子“庶—富—教”的治国“三部曲”。在诸如“文旅融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今昔热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者的紧密联系。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人文经济学绝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另一种表述,也远远超越“文旅融合”的范畴。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人文经济学的发展与实践不断深化。这是关于全局和长远的历史传承之学、理论创新之学、实践开拓之学。

  人文因为经济加持而焕发无限生命力,经济因为注入人文含量而具有更高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文经济学就是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的新发展观,是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一把钥匙,也是解读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角度”之一。

  ​实践:“人文经济学”这篇文章大有可为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围绕人、文化、经济三大要素,把握物质与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公平与效率、自立与互鉴等辩证关系,超脱以“物”为载体的社会客体性现代化,聚焦以“人”为载体的主体性现代化。各地围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一系列实践,生动阐释了人文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底色。

  以“走心”文化,塑造“舒心”价值。人文浸润经济,仅有文化底蕴还不够,更需要有诚意、下真功夫。举例来讲,河南以《洛神水赋》《风起洛阳》为代表,开启了以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技术赋能的现代化创新思维下的文化产业的有益探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推出“泉在济南”系列活动,创新方式全域全方位激发文化魅力,以实际举措让文化“走心”,提升文旅消费活力。福建蟳埔渔村簪花传统火爆出圈后,吸引许多游客前往泉州游世遗、戴簪花、品美食。还有淄博烧烤、贵州“村BA”、甘肃麻辣烫……都是以人文要素驱动新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人文”何以兴城

  以业态升级,增强经济韧劲。“文”通“纹”,人文可以理解为人类发展在城市空间里留下的纹路。2023年全国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接待观众总量达12.9亿人次。穿汉服、制漆扇、做陶瓷……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不断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服务方式,大力培育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灿烂的中华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反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用千年历史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内生型现代化道路。

  以人文之力,提升发展品质。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今年端午节,到佛山飙龙船、观看赛龙舟,成为又一文旅热点。当地大力推广叠滘弯道赛龙船、龙舟说唱、龙眼点睛、龙舟制作技艺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人广泛参与,网络传播出圈,文化味与观赏性、话题性交织叠加,让龙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文化“两创”浸润人心,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焕发城市活力、提升发展品质,被誉为“一堂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生动实践课”。而其底色,就是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华千年文脉凝聚着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人文经济学”这篇文章大有可为,可有大为。

  作答:执笔“人文”,绘就城市发展新图景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文化资源禀赋丰富多样,“在地性”应当成为人文经济学在各地实践探索的首要特点。执笔“人文”,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深入思考,细致规划,并且长期推动,一张蓝图画到底。

  以文塑城,促进文化与城市发展融合共兴。“城”有诗书气自华。如北京和上海在把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核心定位的同时,都把文化中心或文化大都市建设作为城市的主要定位。苏州从苏工、苏作中传承“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念,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织就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双面绣”,2023年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230家。济南提出“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在城市发展中内外兼修,人文之盛与经济之强交融共生,一座“强新优富美高”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加速崛起。通过以文塑城、以文铸魂,促进文化与城市发展融合,使城市气质不断升华,将迸发出更加深沉与持久的前行力量。

  以文兴业,促进“文化+”助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实践证明,创造性融合转化是人文经济“繁花”绽放的根本。人文经济理念落地的关键,就在于实现从文化概念到文化产品的转化。要孵化培育更多文旅新业态、文化新场景、文创新产品,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人文”何以兴城

  以文化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人文经济学发展的落脚点,终究要回到“人”本身。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人文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始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比如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推动10分钟文化圈与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设等,以丰富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丰盈人民心灵,建设充满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文化名城。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肌体”里,人文与经济像是相互缠绕的“双螺旋”,孕育着可持续发展的生命DNA。壮大人文经济,以“人文”兴城正当其时、未来可期。(作者/李永 侯春萍,“济南宣传”微信公号同步发布)

原标题:“人文”何以兴城

值班主任:田艳敏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