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55年黄河从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济南开始了与黄河伴水而生的关系,造就了“山泉湖河城”的城市风貌,在这不到170年的历史时间内,黄河在济南留下深刻的烙印。
黄河以“善於、善决、善徙”著称,改道初期,黄河决溢多在山东境内,济南市地处山东黄河中部咽喉河段,是典型的弯曲型窄河道,两岸堤距一般在1000米左右,最窄处曹家圈险工与对岸工程之间仅有444米,从1855年至1938年花园口扒口南徙间的83年中,有史料记载的堤防决口就有87次,决口口门达112个,平均每1.5公里即有一个口门,沿黄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
1946年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成立治黄机构至今,济南黄河的治理开发取得伟大成就,战胜了历年伏秋大汛和严重凌洪,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的险恶局面,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了造福人民的幸福里程。
黄河大堤,守护济南的岁岁安澜
自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到同治初年的10年间,黄河水四处泛滥,口门一下水无正槽,泛滥面积较广;至张秋(今聊城市阳谷县)穿运河后,水入大清河河谷,受到河谷和南岸山地限制,河面大大缩窄。因水而埝,就埝筑堤,自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开始修筑民埝,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开始修筑官堤,为后来堤防形成奠定了基础。历史残留印记之一便是济泺路北部有“大坝”公交站,现在的泺安路就是官堤“大坝”的旧址,由于取土大堤消失,只留下一个站牌的名字,而我们现行的济南黄河大堤便是在过去民埝基础上修筑而成的。
济南右岸大堤始于槐荫区宋庄,槐荫区以上长平滩区由于有山地阻隔,地势较高,所以没有修筑黄河堤防。黄河右岸从槐荫区宋桥起沿河而下,经天桥区、历城区、高新区、章丘区后与下游滨州市邹平黄河大堤接壤;而黄河北的左岸上迄天桥区桑梓店镇接齐河黄河大堤,经起步区、济阳区后与下游滨州惠民黄河大堤接壤,两岸临黄大堤为I级类堤防共有173.8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逐年抬升,于是形成了著名的黄河下游“地上悬河”这一奇观,河床高于两岸地面4-6米,设防水位高于两岸地面8-12米。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南先后于1952-1958年,1962-1965年,1974-1983年三次进行大复堤,并于2002年开始建设标准化堤防,至2022年“十三五”末,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其中,济南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荣获国家水利工程最高奖和建设工程最高奖“大禹奖”“鲁班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水利堤防工程。由于这段堤防地处济南槐荫区、天桥区和历城区的主城区,位置十分重要,济南河务局依托66公里的堤防建成了“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经过20多年的打造,已经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AAA旅游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引黄供水,助创水生态文明城市
济南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2.5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283立方米。想要保证一个实有人口突破1000万的特大城市的运转,充沛的水资源必不可少。而除地下水外,济南地表水仅有南部山区卧虎山水库,以及客水资源的黄河、徒骇河、南水北调之水。每年黄河水5.68亿立方米、长江水1.0亿立方米的引水指标,黄河水无疑是济南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客水资源。
在济南,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引黄的水利工程。有着“山东红旗渠”之称的田山电灌引黄工程,始建于1968年,也称“1030”引黄工程,是为纪念毛主席1952年10月30日发出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解决了平阴、肥城两县30万亩农田灌溉、12个乡镇292个村庄的人畜用水问题;有着“天河”之称的长清区孝里东风渡槽雄伟壮观,它的源头是东风黄河扬水站,以它为代表的44个滩区扬水站见证了长清、平阴黄河滩区的农业灌溉;在槐荫黄河能够看到睦里闸,它建在黄河最后一条支流——玉符河上,是小清河的源头,助力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在城市西侧和北侧黄河两岸“玉清湖水库”“鹊山水库”,是济南市两大“水缸”,每天供市区用水近100万立方米,而给两大“水缸”输水的则是北店子引黄闸和大王庙引黄闸,两座水闸日夜不停向水库输送生态之水、生命之水;在起步区黄河北岸大堤上还有一座引黄水闸——“邢家渡引黄闸”,是济南最大的引黄灌区,占全市农业灌溉面积45%;还有济阳、商河城市供水任务。在两岸的黄河大堤上像这样的引黄闸共有10座,为济南农业灌溉和城市发展默默贡献力量。
有了黄河水的滋养,黄河两岸的星罗棋布的玫瑰湖国家级湿地、济西国家级湿地、龙湖湿地、白云湖国家级湿地、澄波湖湿地等犹如串起的珍珠,在争创“水生态文明城市”中,打造“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这张“城市名片”,黄河水功不可没。
黄河文化,唱响文脉融汇“大合唱”
济南黄河人文景观鲜明,蕴藏的是厚重的历史余温和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与齐长城两大人文地理标志在此交汇的孝里镇,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平阴之战”,公元前555年晋国联合鲁、宋、卫等诸侯国,在平阴(今长清区孝里镇)大败齐国。历史悠久的鹊山、药山、华山,分别坐落于黄河两岸,是济南市“齐烟九点”主要景观,鹊山、华山对峙,再现“鹊华烟雨”历史景观,而战国时期著名的“鞌之战”中所述“三周华不注”即谓此山。泺口因居古泺水与济水交汇处而得名,约公元前650年,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泺口会盟,“遂建盟台于泺”,史称泺上台,其遗址便在今黄河泺口,如今百年黄河铁桥、千年泺口古渡、百年水文站以及百年泺口险工更是见证了历史名城济南的兴衰。
济南黄河红色资源丰富,平阴抗凌九烈士纪念碑、长清小燕庄惨案纪念碑、泺口九烈士纪念碑、泺口毛主席视察纪念地、周总理视察纪念地、王士栋烈士纪念碑、济阳戴令德抢险纪念雕塑,无不浸润着红色基因、镌刻着红色记忆的热土。从1912年建成第一座铁路大桥津浦黄河大桥,到1970年首座平阴黄河公路大桥通车;从1988年泺口黄河浮桥建成,到2021年“万里黄河第一隧”泺口黄河隧道通车,济南人民见证了征服自然,北跨携河发展的历程。
站在魏巍黄河大堤上,可北望大河风光,南眺佛山与都市风光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近20年黄河大堤经过绿化、美化和靓化提升,建成百里黄河风景区天桥黄河公园,6处黄河郊野公园,20余处险工工程进行提升改造,淤背区种植3万余亩400万株各类树株,千亩银杏林成为市民“南看红叶,北赏银杏”的打卡热地;春天长达66公里南岸大堤上“樱花”绽放,市民出游踏春,两岸公园星罗棋布,黄河大堤已然成为展示黄河治理成就和黄河文化的窗口。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济南人民也正以奔流之势开启发展新局面,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书写济南发展绚丽篇章。(来源:济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