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中秋时。
一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还带有祈盼丰收、幸福之意。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对天象的崇拜,并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农历的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获之际,当时的农业全靠风调雨顺来保证收获。因此,缺乏自然知识的人们常常把农业收成与神联系在一起,一旦获得丰收,就会感谢神祇的护佑,并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这个时节,正逢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节。渐渐地,拜月就被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褪去,节庆的民俗延续,并在唐代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
数千年来,人们常常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了浪漫气息。
二
在济南,与月饼几乎同时上市的还有节令性极强的泥塑兔子王。兔子王是济南的叫法,北京天津一带叫兔儿爷。
关于兔子王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但它的造型神态却大体相同。济南的兔子王大者约有半米,小者拇指大小,不过三四寸,可把玩手中。
兔子王一律兔首人身,长耳白面三瓣红唇,长长的耳朵有弹簧与头部相连可自由摆动。大者身披铠甲背插靠旗,手执长矛或钢鞭,坐骑为一黄虎或绿麒麟,一副英武威严的武士装扮。有的则戏装打扮,俨然戏剧中人物。小者大多能活动,有坐虎者有站立者,双手握一长矛状的药杵,中空的兔子王下方有联动装置与一绳相牵,用手拉绳时兔子王双臂即一上一下做捣药状,形神逼真憨态可掬。兔子王的种类非常多,有坐兔,有站兔,有兔儿奶奶,有兔子山,还有坐在老虎身上的大坐虎小坐虎等不下二十多种。另外有一种可呱哒嘴又能捣药的兔子王,线绳一拉下唇与手同时动作更是有趣。
过了八月初十,亲友间开始相互馈送礼品,一般是月饼和鲜货篓子。月饼有提浆、酥皮两种。馅的种类有红糖的白糖的枣泥的和五仁的,种类不像现在这样繁多。每盒月饼上会有一方大红纸签,上边印有嫦娥奔月、蟾宫桂兔等图案及店名地址。
老济南人把收音机叫作“戏匣子”,每到中秋节市区最热闹的地方当数院西大街(今泉城路西首)、估衣市街(今共青团路东首)至普利门一带,馆驿街迎仙桥里一直到花店街一带,店家把戏匣子的音量开到最大以招揽顾客,远远地就可以听到梅兰芳的《女起解》《霸王别姬》。有的商家将八仙桌摆到店门外,放一台手摇唱机,放些诸如周璇的《四季歌》《洋人大笑》之类的黑色胶木唱片。
此外,八月十五这天晚上,济南的人家要在家中摆设供桌,上面摆上月饼和各种水果等供品,全家人要先焚香拜月、祭月。老济南人祭月一般由家中奶奶辈的长者女性统领,好像这是受北方一些地方“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习俗的影响。洗手、整衣、斟酒、上香,每道程序有条不紊。仪式完毕,便到了人们享用贡品的时刻。
三
“明湖秋月”为济南八景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济南人赏月的最佳去处,在大明湖的最佳赏月地点当数历下亭和月下亭,登上采莲舟,于清风明月间荡舟湖上,把酒临风,品荷赏月,是何等的风雅。
“佛山赏菊”亦为济南八景之一,明朝诗人边贡曾用两句诗对千佛山秋景作了高度概括:“背领丹枫直,垂岩紫菊肥。”登临千佛山赏菊阁俯瞰泉城中秋夜,别有一番风光。
民国年间,赏月习俗在济南更是深入民间。据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载;“中秋月十五日夜,设月饼瓜果于院中以祭月,并集家人于月下肴醵饮以赏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高悬天际的明月,照亮了无数家庭的团圆之路,也照亮了我们深埋心底的记忆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