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书记”,是大家最熟悉的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称谓。在基层,有这样一群“书记”,他们运筹帷幄、掌舵领航,也脚下沾泥、心中有民,带着群众一起驶向幸福的快车道。
本期我们将对话基层书记。听听他们在基层的故事。
起步区大桥街道大庄村党支部书记 周吉勇
48年来的无数“第一个”
197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周吉勇与4名同学一起回到了从小长大的村子,怀揣着激情与梦想,5人“联名上书”给村党组织写了一封公开信:“回村建设家乡,带领村民致富。”
党组织交给他们的第一项任务是在40余亩的试验田里培育优良玉米种子。踏出校园,走向田地,现实是残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5个人中有4人相继选择离开,有的当了民办教师,有的成为机械工人……只有周吉勇还坚守着最初的承诺和梦想。
48年来,从大队文书,到副书记兼文书,再到村党支部书记,最后是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他在基层当书记的那些年,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早些年,大庄村南北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经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周吉勇带领全村村民义务修路,分责到户。“别人一米我也一米,别人一方我也一方,带着群众一起干。”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周吉勇带领村民用小推车推出一条长1500米、宽6米的出村中心公路,成为黄河北第一条柏油路。
治穷先治愚,治愚兴教育。1991年之前,村里的学生挤在狭小的平房瓦舍里上课,在水泥台上听课写作业。周吉勇带头捐款,群策群力筹措资金,建设了黄河北第一座教学楼。从此,学生们每人都有自己的专属桌椅。
还有大庄村有史以来第一个集贸市场,有史以来第一个工业园,都是在这位基层书记的带领下落地。
工业园原本并不是大庄村的,最初计划占地333公顷,需要协调5个村。得知消息后,周吉勇主动靠上做工作,当场“立下军令状”——如果工业园落在大庄村,只需要协调他一个人,保证可以迅速落地。
在他们的争取下,不仅很快解决了用地问题,还建了园区招商办公室,为工业园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从解决用水用电到调解企企、企工矛盾,无论大小问题,在这里都得到了及时解决和妥善化解。“工业园建设期间没有电,为了保障工期,我们就从村里给它输电,解决燃眉之急。”
集市和工业园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给附近的年轻人增加了就业机会,也为村民带来了诸多“福利”。如今,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鸡蛋、牛奶、100元现金,春节、中秋等节日,也有面粉、大米、食用油等福利。“达到每人每天一个鸡蛋、一袋奶的标准。解决老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在全村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年轻人在村里有收入,老年人有村里给兜底,工作近,环境好,父母在身边,这就是好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初的第一条柏油路也由6米拓宽至10米,路基抬高20厘米。后来更是硬化4条村中街道,方便群众出行。周吉勇自豪地说道,“2003年,我们学校就配置了电脑设备,学生实现戴着耳机听课,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前些年,在新农村建设中,他看着一件件老物件逐渐被淘汰,甚至慢慢消失的情况,周吉勇带领村“两委”修建了一座农博馆。2015年农博馆落成,里面既有农家生活用品,也有风车、犁耙、石磨等农家生产物品,还有记录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老物件等。现在,周吉勇常常带着学生们到农博馆看一看,传承优良村风、家风,让乡愁文化得以延续。“看到这些展品,就会想起过去的一些事情,过去的大庄村跟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历城区东风街道西周社区党总支书记 李广卿
群众都满意的迁葬
对于已经当了5年历城区东风街道西周社区党总支书记的李广卿而言,最难做的工作,就在今年。
春节刚过,他们得到消息,大辛河治理项目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其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了祝甸社区、西周社区的征收搬迁工作。其中,西周纪念堂及其墓地承载着居民对先人的深厚情感,社区1000多户居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先人安息在这里。搬迁任务艰巨且敏感。
“再难也要干!这是民生工程,我们不能拖延,必须按时限完成。”他带领社区“两委”连续几天碰头研究,确定工作思路。
首先是集中人力,对西周纪念堂的骨灰盒及墓穴进行全面摸底登记。“联系一户、登记一户、实地标记一户,确保不漏一户。”李广卿说,通过与群众交流、换位思考,他们了解到居民对于统一迁葬的强烈愿望,“有群众说,自己安葬太麻烦,尤其是家属在外地以及人口少的,希望社区实施统一迁葬。”
于是,社区党总支经过集体讨论,采纳了党员群众的动议,社区随即召开两委会,认真研究迁葬方案,并反复推演,提前考虑迁葬工作中的各个细节。
李广卿回忆,“那会儿天天开会‘头脑风暴’。迁葬日期定哪天、天气不好怎么办,运输车辆要多少、走什么路线,拾骨队伍去哪里请、走什么路线、怎么安排人员休息,骨灰盒……大家伙全都换位思考,从群众的角度提问题,最终形成了大家一致认可的方案。”
于是,他们组织逝者家属召开社区迁葬大会,宣布迁葬方案,确定迁葬日期。由于个别逝者家属对统一迁葬存在疑虑,社区还专门组织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宣讲迁葬政策,帮助他们分析自行迁葬和统一迁葬的利与弊。大家最终认识到了统一迁葬的好处和便利,消除了疑虑。“点名—抽签—定穴—领取迁葬单”,随着逝者家属逐一签字确认,逝者家属逐个抽签,确定逝者墓穴,迁葬工作也临近尾声。
“决战”即将到来之际,李广卿带着全体工作人员开了一场动员部署会。成立5个工作组,逐一安排统一迁葬具体工作。
3月30日凌晨,全体工作人员已全部到岗,开始有序运转。当天完成95%,3月31日一早完成了全部迁葬工作。原计划两天的迁葬工作一天多就完成,迁移过程中没有一户产生疑问、发生纠纷。
迁葬工作完成后,社区相继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总结汇报西周纪念堂的搬迁工作情况,并接受党员群众的评议。在这些评价中,满意度达到了100%。事后,他们还总结了此次工作的经验,并进一步付诸实践。“居民动议—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征集民意—群众评议”的“五步理事工作法”,又顺利解决了环联夜市落户西周、小区环境改造等难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初心去工作,最终将居民的急难愁盼变为‘满意清单’。”
吴家堡街道办事处西张家庄村第一书记 韩建平
“韩书记不能走”
韩建平,是槐荫区民政局驻吴家堡街道西张家庄村的第一书记。这个第一书记,他连任了三届。
2018年,韩建平主动请缨,成为槐荫区委组织部选派到吴家堡街道西张家庄村的第七批“第一书记”。每天一早,韩建平就与村民在地里忙碌起来,手里一边干着活,一边耐心倾听村民唠家常,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驻村第三天,韩建平就跟某位村民“杠上了”。原来,当年修建黄河大桥时,村里拆了某位村民私搭的小房子,环境整治又将他家的水泥块拉走做了清理,村民因此有意见,对村内的各项工作都很抵触。
韩建平了解情况后,一趟趟跑到他家里做工作。在该村民生病时几次自掏腰包到医院探望,来回跑了几十里,为他申请了大病救助金,最终两人处成了朋友。
6年来,韩建平走访村民3000多户次,累计路程达1.5万公里,全村459户,每一户摸得比自己家都清楚。
走访中,韩建平发现,由于农产品缺乏特色,村民普遍感到增收难、致富难。边学边干,韩建平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到聊城、淄博、济南周边等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最终大家瞄准了大棚种植。为了争取建设资金,韩建平多方奔走,申请了国家乡村振兴扶持资金50万元,建成两个标准化种植大棚。
大棚建了5个月,韩建平就在工地盯了5个月。大棚建好后,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想低价优先承包给村民,却无人响应。韩建平又马不停蹄地联系了20余家企业,均因为规模较小遭到婉拒。
大半年过去了,眼看斥巨资修建的大棚空置,韩建平心急如焚。一个偶然的机会,韩建平了解到中睿养老产业有限公司的蒲公英产业种植方便,附加值高。他又满怀期待赶到企业。说明来意后,却被回复西张家庄村位置偏远,不在集团产业发展范围内。
韩建平没有气馁,一次次登门打动企业,最终促成“蒲公英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落地西张家庄村。为带动村民就业,韩建平带头先学习了种植技术。自己学会后,就在村里开办培训班,从种植、管理,到收获、销售,手把手亲自教,当年蒲公英种植就见了效益。从开始逢人就推销,到联合驻地企业帮扶销售,再到自己变“网红”亲自直播带货,他成了西张家庄村蒲公英产业名副其实的“代言人”。在他的带领下,2023年村集体收入185万元,同时解决了几十人的就业问题,村里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村民生活明显改善。
“口袋”富了,也要富“脑袋”。为了推广西张家庄流传的民间技艺“绣球灯舞”,他与西张家庄小学合作,筹建一支绣球灯舞队,并推动把绣球灯舞纳入“校本课程”。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绣球灯舞社团,在每年的农民丰收节和各个传统节日表演。2021年11月,绣球灯舞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村内先后建起了村史馆、红石榴广场、绣球灯舞陈列室、工作室,并依托绣球灯舞非遗项目发展起了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张、了解西张。
日子一天天过去,韩建平全心全意为村里着想,把自己变成了村民认可的“自己人”,被村里授予“荣誉村民”称号。第一届驻村期满,村民党员联名按下红手印,写“请愿书”留下了韩建平。2023年,新一届任期又将结束,村民第二次联名“请愿”,又一次留住了韩建平。“韩书记不能走!他就是我们村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