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是黄河:走出泥窝窝吃上香饽饽

2024-10-06 08:51:59 来源:海报新闻
责任编辑:田艳敏

  “黄河南是城,黄河北是村,以前靠轮渡过河,后来有了浮桥,又有了黄河大桥和隧道,现在最快十分钟就能跨河到对岸。”坐在黄河岸边,62岁的韦勇向记者回忆起他与黄河的故事。韦勇从小生活在黄河北岸,家门口便是席卷着泥沙奔流而下的黄河水,对黄河又爱又恨,“爱的是母亲河带来了灌溉用水,恨的是黄河带来的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庄的发展。”

  自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位于黄河南岸的鹊桥南社区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散乱分布的土坯房变成整齐干净的村居、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城镇居民、不少劳动力在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韦勇说,他家门前的这条河,如今已变成了村庄发展的纽带,他对黄河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架桥通路,黄河两岸距离更近了

  南临黄河,背靠鹊山水库,309国道、101省道在辖区内通过,距离洛口浮桥、济泺路穿黄隧道北出口均不到一公里,这里是鹊山南社区。

  在韦勇的儿时记忆里,要想从黄河北岸到黄河南岸,必须坐摆渡船,“凑齐了一船人或者有汽车上了摆渡船才能发船,当时小汽车少,通过摆渡船运到对岸,开船的人能多赚点钱。”摆渡船自然给两岸百姓带来了一些便利,但摆渡船受天气影响,每当凌汛期来临,船就停摆。

  1988年,泺口浮桥开通,这是济南黄河的第一座浮桥。与此同时,摆渡船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自此以后,黄河两岸的村民跨河更加方便,浮桥上人来车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95年,韦勇从济南市区回到黄河北的家乡创业,创办了一家润滑油工厂,这座浮桥就成为了他物流运输的必经之地:“经过多部门协商,黄河北的村民过桥不收取过桥费,大大节省了我的运输成本,厂子里也有了一些来自黄河南的业务员,我的生意越做越好。”

  2017年11月30日,对于黄河两岸人民来说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济南济泺路穿黄隧道开工,于2021年9月29日正式投入运营,全线长度4.76千米,隧道部分长度3.89千米,从黄河南岸泺安路入口至黄河北岸309国道,仅需5分钟左右。与此同时,泺口浮桥停止机动车辆通行,暂时保持非机动车通行。

  往返通勤十分钟,村民在城区有了工作

  随着黄河两岸交通的愈加便利,鹊山南社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截至2003年,鹊山南村变成了鹊山南社区,原来的村民也摇身一变成了城镇居民,去往城市打工的居民需求日益显现。

  今年42岁的王志钧与父亲便是每日穿行于黄河南北两岸的“打工人”。“我骑摩托从城里到鹊山南社区工作,我父亲跟我相反,他从鹊山南社区出发,骑车去济南二环北的一家花卉市场打工。”王志钧说,这样两岸通勤上班的生活,他与父亲已持续了七八个年头,五分钟便能穿过黄河浮桥到达对岸。

  鹊桥南社区主任李长伟说,这种情况是社区六十岁以下的劳动力的常态,“一般女性去泺口服装市场,男性去建材市场,这是多数居民的家庭收入之一”。

  家门口的这条河曾经是村民们进城的阻碍,但如今,已成为村民进城的必经之路,也成为拉近黄河南北两岸关系的纽带。

  韦勇说,他从小生活在鹊山南,后来又在鹊山南创业,至今已过大半生,“业绩最好的时候我一年产值达一亿元,可以说我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也离不开黄河水的哺育。”

  村庄变社区,泥窝窝变成了香饽饽

  走在鹊山南社区的中心马路上,柏油马路平坦干净,两侧村居整齐划一。韦勇回忆,多年前他开车回家,每当夏天或者秋天的时候,扬尘飞起,“后备箱上的土没有一公分也得有半公分,下了雨是泥水路,不下雨就是洋灰路。”

  自东向西,鹊山南社区建有休闲广场、健身广场、科普广场、社区活动中心、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社区书房、科普影院等文化阵地,如今破旧不堪的村子再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向城市靠近的现代化社区。

  2020年底,在完善以往建设的基础上,鹊山南社区提升、新建了“一站两中心、一街四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主题文化宣传街、文明新风广场、党建清风广场、传统德风广场、志愿暖风广场),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阵地,举办各类文艺活动、读书活动,满足居民的精神文明需求。

  曾经的泥窝窝,变成了香饽饽。有很多人开始到黄河北岸近郊游,黄河两岸也随之兴起了农家乐、房车营地、游乐园,就连超市都开了起来。“现在买东西都很方便,什么都不缺。”李长伟期盼着,黄河两岸的经济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越来越好,老百姓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