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从2019年提出,至今已经五年。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这五年发展如何?11月8日,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一份成绩单。
细细读来,这份“黄河成绩单”含金量十足!
生态更好了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黄河全长5464公里,自西向东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9个省区,气候条件、地貌地质条件、资源禀赋迥然不同。无论是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中游的黄土高原,还是下游的黄河三角洲,都属于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
于海田在发布时说,五年来,济南始终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看数字、划重点——
累计投资2.3亿元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完成绿化提升防洪工程1万余亩;
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稳步提升,分别达到23.7%和83.2%;
全市10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水质指数位列全省第一,趵突泉等重点泉群保持21年连续喷涌;
2023年,PM2.5浓度在全省7个通道城市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2.6%、较2019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4.6%,连续22年保持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创新更强了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是重要的经济带,全流域的GDP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但最大的短板是发展不充分。
于海田在发布时说,五年来,济南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城市发展能级大幅跃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9—2023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四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
加快推进“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技术创新、从“单打独斗”到上下游联合的协同创新,济南的创新活力持续喷涌——
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在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居第32位;
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加快建设,累计布局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13家“中科系”院所项目;
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跻身数字生态总指数全国十强;
2023年,济南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较2020年分别增长101%;
2023年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37.8万辆、居全国前10位。
改革更活了
改革无处不在,不立不破、先立后破。
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激发活力动力。
于海田在发布时说,五年来,济南聚焦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省会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澎湃。
改革没有止境——
济南改革热度指数保持全国前列,全市经营主体超过154万户;
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成功获批,圈内城市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资源互通等方面联系合作更加紧密;
前瞻性布局建设黄河流域技术转移中心,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信用联盟等20余个联盟;
规划建设34条跨黄通道,目前已开通18条、年底前将达到21条;
轨道交通已开通3条线路,到2025年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到279公里;
获批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中欧班列通达22个国家、49个城市,年开行量由2019年的158列增长至2023年的1006列,连续四年位居全省首位。
民生更暖了
黄河,要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于海田在发布时说,济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幸福感来自于身边的变化——
21.13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
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57元,较2019年提高24.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67:1缩小到2.44:1;
2023年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0.1%,比2019年提高2.1个百分点;
2019—2023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近90万人。
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城子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天下泉城”更有底气、更具韵味、更富魅力。
2021年10月22日,在济南召开的是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而在2024年9月12日在兰州召开的是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从“深入”到“全面”,看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不断走向深入。
以9月12日的座谈会为起点,“黄河乐章”开启了新的篇章。
未来,济南身边这条“幸福河”如何变得更加“幸福”,绿色本底如何更加凸显,高质量发展如何加速推进?
可以期待下一个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