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攒动的文化场、果香味浓的采摘园、蓬勃发展的产业园……近年来,钢城区立足资源禀赋,不断突出乡村社会中“农”的生态赋能、“文”的品质浸润、“旅”的聚人引流作用,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渐形成了“以文铸魂、以农兴旅、以旅强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文化为“支点” 撬动乡村振兴
“农文旅”融合的第一要义在于用文化培根铸魂。钢城区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基础,深挖乡村文化内涵,以文化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重塑乡土文化。提炼乡村文化特色,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建设棋山乡村记忆博物馆、村史馆、蟠龙梆子“两创”馆、蟠龙梆子传承馆、靳氏针绣体验馆、非遗工坊、为民服务中心等,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村史传承有机融合,为乡村留住乡愁,不断彰显乡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核,激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涵养乡风文明。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空间,因地制宜打造全民阅读服务站、生活圈。棋山国家森林公园棋山观村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农家书屋补充了大量农科类书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想了解的知识。里辛街道石头湾村、辛庄街道赵家庄村等不断修订《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不断展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样貌。
以旅游为“拐点” 盘活乡村振兴
打造文旅IP、塑造文旅品牌、培育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既是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兴路径,也是推动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钢城区锚定乡土文化与特色产业的契合点,推动乡村文创产品和非遗品牌的创新发展,探索形成可持续进阶的乡村文旅体系。
持续做好“旅游+”文章。深度挖掘钢城历史传承、生态资源、特色农业等文旅资源,发展露营、民宿、研学等众多文旅项目,推进文旅产业项目建设,通过发展“齐鲁源∙不觉晓”露营地、“凤凰部落”露营地、“云野星辰∙柿子树下”露营地、大沟村寄母山田园乡居民宿、山乡花雨澜山农文旅融合示范区等,形成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创产品和非遗体验项目,让旅游更有“文化味儿”。具有地方特色的“翟氏金石传拓”、“鲸工坊”、“雷击木雕刻”等非遗工坊,既包含研学体验,又涵盖文艺演出、民俗活动、情景体验等产品和项目,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成为对外展示乡村风貌、传播乡村文旅的重要窗口,提升乡村文旅产业影响力。
以产业为“增点” 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引领与内在动力,项目“硬支撑”则为乡村振兴带来了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钢城区抓点、串线、成面,以“片区化打造、项目化推动、全域化提升”带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聚合。
一方面,抢抓高科技发展机遇,山东未来畜禽种业产业园建成后,将服务“畜禽种业”和“生物安全”国家战略,为打造“北方种业之都”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另一方面,利用优质生态农业,注册“果不凡”农业品牌,建设兰玫特色产业园,引进中草药种植基地项目,盘活闲置房屋建设电商直播中心,开发农家乐等餐饮民宿项目……钢城区“一村一业”占比达80%以上,先后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省级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示范区等称号。
根在乡土,本在农业,魂在文化。如今的钢城,农文旅产业持续增收,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民生幸福成色十足,美丽村庄焕然一新,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