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补,2035年济南“绿电”能源占比超过23%

2024-11-20 13:05:46 来源:济南报业全媒体

作者:新黄河记者:罗晓飞

责任编辑:刘克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灾害风险评估等相关专题研究为基础,从锚固空间安全底线,以及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城市安全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为济南锚固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锚固“3+N”国土空间安全底线

  济南坚持底线思维,将安全发展理念融入《规划》,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针对济南“资源型”缺水特征,《规划》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分别计算出可承载人口、可灌溉耕地、城镇建设用地上限规模,作为规划的刚性约束。坚持将城市发展规模限定在水资源的承载范围之内,推动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均衡匹配的新格局。

  针对济南山泉湖河城相交融的空间特征,《规划》相应形成“3+N”控制线体系,锚固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3”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N”则是具有济南特色的多类型安全底线,主要包括洪涝风险、保泉、山体、基础设施等控制线,绿地、水体、历史文化等保护线,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等主要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

多能互补,2035年济南“绿电”能源占比超过23%

市域三条控制线图

  生态安全:系统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规划》强调生态格局的系统性构建,筑牢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屏障,统筹山泉湖泊、平原湿地、丘陵森林、公园绿地等生态空间,构建“一山一河、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

  “一山一河”即泰山北麓生态涵养区与黄河绿色生态走廊。泰山山脉应重点发挥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加强森林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和植被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与碳汇储量,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黄河及其两岸空间则应发挥生态和景观功能,强化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治理与湿地生态修复,推进沿黄植被恢复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物种栖息地恢复。

  “多廊多点”即依托徒骇河、小清河、大汶河等骨干河流和玉符河等一般河流形成的生态廊道,以及依托重要湖泊湿地、水库形成的生态节点。加强生态网络建设,维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此外,《规划》将保泉生态控制线、山体保护控制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等需要进行重点管控的区域纳入生态控制区,并明确按照不同生态保护要素类型实行分类管理。

多能互补,2035年济南“绿电”能源占比超过23%

市域生态空间结构规划图

  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规划》明确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持现状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将市域范围内种植条件好、集中连片、有良好水利设施与水土保持条件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规划》要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做到上图入库、建档立卡。要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原则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重点提升永久基本农田之外具备改造潜力的耕地质量。查清未利用地、村庄建设用地、残次园林地、工矿废弃地复垦等补充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拓宽补充耕地来源途径,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切实提高耕地占补平衡保障能力。

  《规划》明确以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引领区为目标,构建“一圈一带四区”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环城多功能都市农业圈分布于中心城区周边,最大程度承接城市要素资源,突出精品、创意、科普、生态等特色,重点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及立体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生物育种等高科技农业。

  黄河两岸绿色农业风貌带建设湿地农业公园,突出黄河大米、黄河鲤鱼等特色资源,发展粮丰稻美、果菜飘香、鱼荷共生、城乡交融的绿色农业风貌带。

  东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区、西部康养农业发展区、南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北部重点农产品保供发展区则鼓励农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多能互补,2035年济南“绿电”能源占比超过23%

市域农(牧)业空间规划图

  能源安全: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体系

  《规划》提出构建多能互补、互联互通、协同供应的能源供应体系,充分挖掘清洁能源潜力,优化能源结构。一是持续推进“外电入鲁”战略实施,全市逐步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建成坚强智能的供电网络;全面规划布局光伏、风能、氢能、燃气等分布式电源,规划到2035年清洁电能占比超过23%。二是积极建设天然气长输管道及分输站等配套工程,打造多源保障的燃气系统。三是大力发展余热、天然气、绿色电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清洁供热能源,探索核能、氢能供热,逐步减少燃煤供热,推动供热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

  完善城市韧性安全体系,切实提高城市抵御风险能力

  《规划》从构筑城市安全体系、营造平急两用的韧性安全空间、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强化事故灾难防控能力、强化新型风险防范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等方面提出城市韧性安全体系完善思路。

  《规划》提出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的城市安全空间体系、统一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坚强可靠的生命线战略安全体系、专业性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防御体系、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的战争防备和重要目标保护体系、综合性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挑战。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风险评估等成果,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提升洪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通过优化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布局,提升消防安全保障能力,织密人防安全防护网,强化事故灾难防控能力。

  《规划》还强调要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由市级、片区级、单元级、社区级组成的城市安全空间体系,分级分类配置“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复合利用,“急时”具备应急避难保障功能。引导公园绿地、广场、学校、体育馆等公共空间充分预留转换接口,保障平急有序切换。针对具备平急转换条件的城市战略性留白用地,按需预留市政、交通设施接入条件。

作者:新黄河记者:罗晓飞

责任编辑:刘克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