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和22日,《济南唐墓发掘纪实(上下)》在央视10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据济南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介绍,本节目揭示了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对樊家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情况。尤其是对其中发现的一座唐墓的发掘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
樊家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樊家村东,为高台地,处于巨野河、小清河、白云湖交汇区域的平原地带,原公布保护面积约17万平方米。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经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樊家遗址现存平面范围呈不规则形,南北长约36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遗址中心区域文化层堆积中夹有少量陶片、瓷片等遗物,个别探孔见有蛋壳黑陶片、黑皮夹砂红陶片、蚌壳等。
据介绍,此次发掘清理的墓葬时代涉及龙山、商周、汉代、北朝及唐宋元明清。墓葬时代以东周、汉、北朝为多,灰坑主要为龙山文化,少数为东周时期。出土器物565件(组),包括铜镜、铜钱、铜饰品、铜戈、铁刀、铁犁、铁剑,陶罐、鬲、盂、壶、黑陶杯、纺轮、豆、鼎,瓷碗、瓷瓶、瓷盘,三彩俑,漆器、瓦当、筒板瓦等。另采集有少数大汶口文化陶片。但是,因为发掘区内遗迹密集,该层保存较差,零散分布于部分探方,包含大量龙山文化陶片。
此次发掘共清理完成墓葬217座、灰坑72个、灰沟2条、井2口、灶1个。其中龙山文化墓葬1座、西周11座、东周52座、汉代34座、北朝5座、唐代3座、宋元10座、明代3座、清代6座,另有92座时代不明,推测为战国至北朝时期。
在发掘的古墓中,编号为M49的“刀把形”唐代砖室墓葬最为引人注目,发掘成果也最大。这座古墓中出土了50余件唐三彩、20余件白瓷器及一合墓志铭。
50余件随葬唐三彩,种类有天王俑、镇墓兽、胡人骑马、胡人牵骆驼、侍从、胡人俑、六畜、牛车、灶、井、臼、磨等,形制众多,是山东地区出土唐三彩器数量最多、造型最全、制作最精美的一次发现,属于山东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唐三彩制度、流通等意义重大。
20余件白瓷器,均为浅圈足或假圈足底部内凹,具有中晚唐瓷器特征,此次在开元三年盛唐时期墓葬出现,为认识唐代瓷器的演化规律及断代标准提供了新的材料。
此次考古发掘的领队何利告诉记者,墓志铭记载“开元三年”埋葬于“故郡城东南之原”。这个墓葬中出土文物最多,也最为珍贵,其中墓志铭更是此次考古发掘中的最大发现。对台城及东魏郡的证实,以及探寻西晋至唐代之间的济南郡城等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根据记载,济南城自永嘉年间西迁,城址一直未得到考古资料实证,而现今济南老城区城墙为宋代沿用至今,唐代之前未见实证材料。墓志铭首行书“君讳满乐陵人也”,根据文献记载及以往考古发现可知,北朝、隋唐之际,乐陵朱氏为典型的门阀士族,分支迁往青州,世代担任州郡长官。有学者对北朝至隋代青州乐陵朱氏有过系统研究,基本梳理了青州乐陵朱氏谱系,最早可追溯至后赵时期典农使者朱表。而M49墓主朱满埋葬年代为开元三年,唐代仅有沧州乐陵郡,因此应为沧州朱氏。墓志铭提到曾祖,根据年龄推算其主要生活年代应在高宗朝,该时段史料不见乐陵朱氏记载,是否可推断墓主属朱氏任职于齐州时期的分支,有待进一步的新发现证实。
何利经研究后认为,春秋时有台邑,汉有台县属济南国,南朝有魏郡、东魏郡置台城。M49墓志铭记故郡城即为南朝宋侨置魏郡,暨北魏置齐州东魏郡,宋孝武时期又徒历城至该城,北齐天保七年改济南郡还治历城,北齐天保年间,历经战乱以及济水等水源问题,台城被废。台城随废。结合济南的历史沿革变化,墓志铭记故郡城即为北朝时期的东魏郡。在此之前济南城在西晋至唐代之间具体城望位于何处至今仍为谜题。此次考古发现对台城及东魏郡的证实,对于以后寻找济南郡城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文献记载及以往考古发现青州出土朱绪墓志、朱神达墓志记载,可知,北朝、隋唐之际,乐陵确有朱氏为典型的门阀士族,世代担任州郡长官。乐陵朱氏在北朝时期为名门望族,分支迁往青州。此次发现朱满墓,属记载及以往发现未有,“葬于故郡城东南”,或许暗示了墓主为担任该郡长官的朱氏后人。这对研究鲁北地区北朝至唐代人口变迁亦有重要意义。
《济南唐墓发掘纪实》将樊家遗址发掘的唐墓专门进行了介绍,对于出台的唐三彩等文物,尤其是墓志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了详细揭示,对于济南这次重要的考古发掘的价值、意义也进行了总结,充分展示出济南历史文化的深厚及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