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2024-12-30 15:06:10 来源:闪电新闻
责任编辑:田艳敏

  日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一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全省共7处创建主体入选,其中莱芜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榜上有名。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作为拥有丰富革命文物资源的红色热土,济南市莱芜区围绕“一个品牌”(印象莱芜·红色之旅),串联三个片区(城中核心区、南部红色文化带、北部抗战红色文化带),以“深、全、扬、传、用、联”为题,作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莱芜方案”。三年实践,一张答卷,以创建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各项工作乘势起势并有所显益,为百姓启智、让火种培根、让文脉润心。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在“深”和“全”上用心 练好文物保护基本功

  通过深挖底蕴、深耕内涵,全面梳理红色资源、凝聚全域合力推进,夯实莱芜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基础。

  赓续薪火,蓄势待发。建党初期,莱芜是全省党组织开展工作最早、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时期,一度成为党的活动中心;抗日战争时期,以莱芜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向东南开辟了沂蒙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莱芜战役一战成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莱芜肩负“小三线”建设重任,擎起山东“备战备荒”战略后方。2021-2023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前两批革命文物中,莱芜区不可移动文物总计36处,可移动文物70件套。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深耕厚土,凸显价值。回望百年征程,红色血脉在此深耕,革命精神于此流传。莱芜区以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打造党性教育基地,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汪洋台为主打造茶业抗战小镇,以解放战争时期的莱芜战役为主题打造莱芜战役纪念馆,以建设时期的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打造709文化产业园等红色地标日渐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红色精神为莱芜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凝聚合力,共筑根基。革命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莱芜区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全区各级各部门资源。2021年,莱芜区成立多部门联合领导小组,共同研讨制定发展战略,制定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携手专业机构编制《片区规划》,梳理行动路径、明确工作目标。2022年,成立由文旅、教育、农业、交通等部门组成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文旅局保护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教育局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农业农村局打造红色主题乡村体验区,交通局投资2亿元修建起30.5公里的旅游大道,各部门优势互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格局,确保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市、区两级将示范区创建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文物安全相关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由此筑牢示范区创建根基。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在“用”和“联”上用力 打好保护利用组合拳

  聚焦充分利用、多方联动,积极调动全区各级各界力量,汇聚莱芜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强大合力。

  强化多元投入,实现握指成拳。莱芜区调动起不同主体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以多元发展、多管融资实现全域文物保护发展。2021年以来,莱芜区积极争取上级公共文化资金736万元,对吴伯箫故居、李念林故居等14项工程进行保护修缮,就此落地城中核心区、南部红色文化带、北部抗战文化带“红色雁阵”。“国企出资、开放运维”的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由政府、国有企业投入1.26亿元建设打造;“民建民营、村委参与”的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由苗山镇南峪村“李氏五姐妹”发起投资;吴伯箫故居,由所在吴花园社区的经济合作社投入资金。文化如活水,涵养百业兴;莱芜区用红色资源调动多元主体投资热情,托举惠民利民信心。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加快文旅融合,强化产业带动。莱芜区对莱芜战役纪念馆进行修缮提升,对山东省工委旧址、山东人民印刷厂等红色点位进行整体打造,完善配套设施,先后入选国家A级旅游景区。开园以来,山东人民印刷厂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338万余元,影视作品《青山遮不住》 《只问耕耘》先后在此拍摄。同时,莱芜区梳理古今文脉、串珠成链,打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如磐、百折不挠”“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及齐长城文化之旅等4条红色文旅主题线路,为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有效指导。红色旅游景区对周边创意集市、露营休闲、景观农业、户外运动等新业态形成有力带动,创造就业岗位6000余个,促进群众增收,以产业兴旺带动示范区整体繁荣,为革命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经济支撑,走出一条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凝聚上下联动,全员共建共享。莱芜区招聘198名文保员,覆盖全区所有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文物,各街镇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不断构建起“区委区政府—区级文物主管部门—街镇—村集体—文保员”五级管理体系。点亮“星星之火”,燎原“红色土地”,培育出鹁鸽楼村、中茶业村等4个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同时借此平台串联红色研学、农家乐等相关业态,赋能乡村振兴。积极推进莱芜地方史宣讲,开展红色教育“六进”(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提升红色教育的覆盖面,组织开展红色讲解员大赛、七一文艺汇演及各类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惠民”,形成广泛发动、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在“扬”和“传”上用情 谱写文物发展新篇章

  以发扬、传承为轴,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强化宣传推广,打造永不褪色的红色文化风景线,持续彰显莱芜区革命文物历史和现实价值。

  汲古润今,开拓传承新课堂。为做到启智润心,莱芜区将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党性教育基地、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等红色展馆连线成片,推出“古往今‘莱’”红色研学路线,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每年清明、七一等重要时间点,莱芜区各部门、各街镇组织干部重走革命路,助推干部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主动作为。如莱芜区大王庄镇“和美姜山”项目,当地干群将生姜种植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每年吸引2万余名游客,带动村集体收入近40万元,群众收入显著提升,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建设氛围,以精神力量推动示范区持续发展。

济南莱芜区上榜首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匠心独运,打造传颂新阵地。莱芜区党史研究中心积极论证革命文物、挖掘红色资源,发表《山东省委“党政军校”四位一体在莱芜(1938年2月-6月)》,进一步彰显莱芜在抗战初期的历史地位。莱芜区政协牵头编撰《莱芜印象—红色记忆》图集,茶业口镇出版《嬴源》和《德润茶业》专刊,苗山镇编撰《莱东抗战》杂志,牛泉镇出版革命烈士《鹿省三》个人传记,莱芜区编纂红色文化主题文章、书籍、报刊等已超过50万字。结合国家级非遗项目莱芜梆子,创作《铡刀下的红梅》 《烽火绝恋》 《血乳》等优秀红色剧目20多个,通过文艺作品让革命精神春风化雨、送入万家。

  多频共振,探索传播新模式。构建起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六大平台在内的“红色文旅”新媒体传播矩阵,并持续加大红色资源在省级以上媒体的宣传力度。2024年“红色文旅”新媒体传播矩阵累计发布信息5500余条,阅读量超过3000万次。同时,党校录制的红色主题课堂在“新莱芜”APP上发布,宣讲阵地由线下扩展到了线上。

  “文物有形、文化无相;文以载道、以文兴城。”回顾过往,勤劳质朴的莱芜人守护一汪碧水、仰望晴空暖阳,以对文化的无限赤诚,让红色的初心与红色的沃土一同发光。放眼未来,新时代的新莱芜,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志企业握指成拳,传承红色血脉、保护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力量。由此为“脚下的文脉、笔下的文章、身边的文物、身后的文化”涵养生息,为红色莱芜“绿色崛起”点亮希望。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