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举行的2025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市委书记刘强以《改革创新 攻坚突破 以更高标准和要求纵深推进强省会建设》为主题讲了“开学第一课”。
建设强省会是历届济南市委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十二届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历届市委的好思路好做法,立足济南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了强省会建设战略体系。
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强省会建设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看综合实力:“强”的势头持续巩固
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2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0.0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4519.2亿元,同比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68.4亿元,同比增长5.2%。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连续三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189.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实现利润总额429.1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和5.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3%,居全省第2位。
看发展方式:“新”的动能加速释放
三年来,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累计增长超过20%,投入强度由2021年的2.68%增长到2.9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增长91%。目前,全市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0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济南在英国《自然》杂志2024全球科研城市榜单中位列第31位、较2022年上升5位。特别是数字赋能势头强劲,数字济南建设“1+4+N”体系全面定型,步入了全面提升阶段。2024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5856亿元,近三年总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8位;算力总规模4568.4P,在赛迪顾问发布的“数字百强市”榜单中,济南由2021年的全国第18位,逐年攀升至2024年的全国第14位。
看城市功能:“优”的品质全面提升
三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0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51个,开工建设安置房10.34万套,“保交楼”“保交房”项目交付率均达到100%。大明湖南岸透绿见湖,“一湖一环”绿道全线贯通;明府城、上新街等重点片区保护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扎实推进,累计开工2790处施工点位,改造雨污合流建筑小区2262个,消除雨污合流管线150.4公里,主城区雨污合流管网实现基本“清零”。机场二期改扩建、轨道交通二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济郑高铁建成通车,小清河实现通航运营,“二环一连十六射”高速路网加快形成,全市高速通车总里程由2021年的737.8公里增加到890公里;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达到96.7公里。
看群众生活:“富”的成果更加扎实
济南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支出占比连年保持80%以上。三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390元、较2021年增长16.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比2021年缩小0.14;累计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0余所,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床位数量分别增长13%、22%,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养老托育水平进一步提升;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387个,农村公路优良路比例达到91.9%,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7%以上,自来水入户率、县级统管率均达到100%。
看生态环境:“美”的底色不断擦亮
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2021年相比,PM10浓度由78微克/立方米降低到68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浓度由40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增加20天、优良天数比例提高3.7个百分点,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黑臭水体全面清零,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0%,重点泉群21年连续喷涌。三年累计新建各类公园259处、绿道357公里,黄河下游环泰山区域国土绿化项目入选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济南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和第二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评估中获得最优等次。
看治理水平:“高”的效能逐步显现
济南围绕“让群众生活更美好、让基层运转更高效、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双十”行动,实施“多网合一、一网统管”改革,全市社区工作者动态保持1.4万人左右。“泉惠企”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事项发布、申报审核、资金兑付一体化运行,企业诉求按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99.9%,济南获评“2024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强新优富美高”的战略目标全面起势,可感可及。济南将继续贯穿“强省会建设”的主线,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定力,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济南实践中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