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但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中心的?双槐树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给出了答案。
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双槐树遗址取得的重大考古成果:考古实证了该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性遗址,表明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实证了以该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专家认为,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将成为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的一把关键钥匙。同时,因其位于巩义河洛镇的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残存面积117万平方米,被3重大型环壕围绕,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发现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3处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以及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动物祭祀遗迹、人祭遗存等,出土了精美彩陶及与丝绸制作工艺相关的骨针、石刀等。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三’在中国古代是很神圣的数字,比如三生万物。‘三重’这种结构在历史上一直是宫城皇城最标准的配备,在5000多年前的双槐树遗址发现三重环壕这样象征中华文明核心礼制的雏形结构,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线索。”
同时,通过对比周边遗址可以发现,双槐树遗址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
“从地理位置、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社会分化程度最明显的都邑性遗址,为我们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进程提供了关键性证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
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内以九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是给考古人员的一大惊喜。顾万发说,结合此前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遗迹,表明古代中原先民对“北斗天象”的观测利用已非常精确,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
用野猪獠牙雕刻的“牙雕蚕”是双槐树遗址出土文物中的“明星”,是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其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相互印证了5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
专家认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同一时期中原以外地区没有与桑蚕纺织业有关的确切发现,从这一角度看,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对丝绸起源的研究意义重大。
“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以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重视民生和追求社会长治久安,不过分地把创造的社会财富贡献给神灵,而是更多地投入社会再生产。”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说,这一模式在后代被主流社会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王巍认为,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这与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中原发展模式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