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蓝天勇士:武汉救援15昼夜

2020-03-06 11:18:00 来源:海报新闻移动端
责任编辑:卢卫美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沂蒙颂

  15天,360个小时,这是他们的奉献时间;搬运牛奶18335提、医疗物资1100多箱、消毒液75吨;消杀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为170多名全国各地志愿者做饭菜,这是他们奉献的力量。潮湿的环境,出水的被褥,高强度的工作,半夜随时装卸物资的激情,喊着“中国加油”挺过的日日夜夜,这是他们奉献的精神。

山东蓝天勇士:武汉救援15昼夜

  □ 本报记者 卢昱 本报通讯员 陈颖

  3月4日,淄博市博山区一处隔离点内,淄博蓝天救援队援助武汉的领队李华,在室内开始了每天坚持的体能训练。这是2月27日自武汉返乡后,队员们分别隔离的第七天。

  在李华的心里,队员们跟随他奔赴抗疫一线是一种信任,他吐露了藏在心里的挂念:“在武汉时,要考虑队员的身体情况、情绪等因素,安全这个问题老压在心里。回来后发现,还有隔离期这最后一关。我每天都悬着心,只有听到他们的体温正常,才会安心一点。希望大家都好好的,隔离期过去了,我才能真正松口气。”

  15天,360个小时,21名蓝天勇士战斗在武汉抗疫前线……在电话中,李华和他的战友们讲起了那15个终生难忘的日日夜夜……

  疫情当前,只能战,不能退

  2月26日中午,淄博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从武汉返程,中途遇到大雾,经过21个小时的自驾,平安抵达博山。“回来的那天晚上,在高速服务区我们是在车里睡的,感觉很累。”李华说。

山东蓝天勇士:武汉救援15昼夜

  在去武汉之前,李华所在的淄博蓝天救援队就主动请缨,承担了博山城西街道数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消杀工作。从大年三十开始,他和队友们连续奋战在一线,不分昼夜对街道、小区进行全方位喷洒消杀,吃泡面、喝冷水,累了就在临时休息点休息一会儿。他们不畏严寒,负重前行。

  当武汉需要支援的指令一来,淄博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迅速集结。2月11日上午10点,21名志愿者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

  “志愿者要满足三个条件:一要身体素质好,二是有一定急救技能和知识,最后就是家里支持。通过筛选,我们组织起21个人的队伍。”今年46岁的李华介绍道。

  在队伍里,41岁的李涛话不多,但当过兵的他毫不犹豫报名了。尽管加入蓝天救援队才一年,但每次有任务,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疫情当前,只能战,不能退。”在李涛看来,能够在这样危难的时刻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他觉得很光荣,“家里爱人孩子都很支持我,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山东蓝天勇士:武汉救援15昼夜

  “作为一名志愿者,疫情来袭,我们更要冲锋在前。”80后小伙儿王大力告诉记者,他于2019年8月加入淄博蓝天救援队。在武汉的15天里,他加入过消杀组、转运组,从早上7点开始一天的救援工作,夜晚临近11点才结束,穿着衣服往帐篷里一躺就能睡着了。

  “2018年,我刚从湖北转业回到淄博。我才走,怎么一切都变了样。”接受采访时,吕泽民难掩激动。今年25岁的他,在21名队员中年龄最小,却与湖北缘分最深。“我在湖北当过五年兵。支援武汉,我必须来,一定要来。”吕泽民说。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表示,隔离期后,他将继续以自己从事的无人机事业参与到抗疫斗争中,继续与武汉肩并肩作战。

  31岁的田纪平,已从事过8年的救援工作,是一位满腔热血的青年“战士”,每次遇到危险救援都冲锋在前,这次也不例外。“国家有难,总得有人要上。那就算我一个!”田纪平说。“这15天我们经历了雨雪、冰雹等各种恶劣天气,住宿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铆足劲,配合默契。”田纪平告诉记者,短短半个月的救援经历让他看到了中国力量,终生难忘。

  多挤出一秒时间,就能多出一份力

  2月12日凌晨2点多,淄博蓝天救援队抵达目的地——武汉市黄陂区天横三路黄承烈湾。这里有一个总面积7300平方米的应急仓库,临近武汉天河机场,里面存放了数百批次、超2万箱捐赠物资。

  “我们出发时,是成建制的,这21个人可以承担仓储、搬运、消毒、秘书、记录、后勤等不同任务。到了之后,大家被分配到搬运、消杀、仓管、秘书等小组。一天下来,大家都要平均工作14个小时。”李华说。

山东蓝天勇士:武汉救援15昼夜

  到达武汉当日,短暂的3小时休整后,21名队员立刻投入到装车卸车、码放物资的工作中。“很多物资外包装不规则,用不上叉车,只能靠人力。我是搬运4组的组长,通常一辆满载受捐物资的大货车到达后,多数物资需要人工将其从车上卸下来,然后搬运到仓库再码放整齐。没有作息时间概念,只要是来了援助物资的车辆,我们就赶紧过去卸车、分发、码放。”李华说。

  到当天17时,李华他们仍有近万件的物资需要装卸,顾不得饥肠辘辘的肚子,队员立马投入到了工作中,又忙到凌晨……

  “第二天上午,我们8个人用2个多小时,搬运了75吨消毒液;下午2点多,1.4万提牛奶又运到仓库,当搬运到6000多提牛奶时,大家真是累得都没劲了!”李华回忆说。为了鼓励大家加油干,李华带头喊起了口号:“武汉加油!中国加油!”队员们一遍一遍高喊着口号,咬牙坚持。当晚11点多,终于完成了1.4万提牛奶的搬运任务。

  “你是哪里?”“我是江苏。”“我是安徽。”李华说,许多省份的蓝天救援队都进了仓库,大家不分来自哪个地方,都是中国蓝天人。

  15天里,队员们很少有时间给家里的妻儿和老人报个平安。大家觉得,在救援火线上,多挤出一秒时间,就能多出一份力。

  “我最难忘的是,有一天半夜11点多,应急物资来了需要卸车,当时大家已经超负荷工作一天,很疲惫。为了相互鼓劲,大家喊起了口号!”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队员李强仍然非常激动。

  今年45岁的滕军加入蓝天救援队仅仅2个月。虽是“新兵”,他身上却有使不完的劲儿。“13岁的女儿刚知道消息时,一直哭,担心我有危险。”做通家人的工作后,滕军义无反顾出发。最多的时候,他和队友一天搬运了270吨应急物资。“15天的经历,我的抉择没错。大家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劳动强度,但没有人退缩,而是生怕比别人干得少。这就是凝聚力。”

  病毒在哪儿,就要冲到哪儿

  到武汉第3天起,李华等11名淄博蓝天队员又承担起对城区消杀的工作。“在华中师范大学集中隔离点,我们用3天时间对20多栋楼进行了消杀。之后,我们又对湖北省一家机关单位、华南海鲜市场、火车站仓库、湖北日报社宿舍区等进行了消杀工作。”李华介绍道。

  “进城区时,基本看不到有人外出活动。到华中师范大学去消毒时,看到一些当地居民,对我们竖大拇指,对我们喊‘加油’。那时才真正感觉武汉没有那么脆弱,大家很坚强。我们越来越胆大,越来越有力量了。”李华说。

  队员黄红德在接受专业培训后,和其他志愿者正式上岗,对社区、学校等进行消杀工作。工作期间的十几个小时,他们不能喝水、吃饭,更不能上厕所,这样可以避免穿脱防护服。“穿上防护服,启动起弥雾机的时候,我仿佛在拯救整个世界,莫名其妙地流下泪来。我虽然为祖国做得不多,但我尽力了!”黄红德说,能作为志愿者为疫情防控作点贡献很光荣。

  “这15天里,我在防疫消杀组工作,到湖北日报社及宿舍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等地进行消毒防疫。”在谈论起支援武汉的经历时,队员赵刚告诉记者,他们穿上隔离服走街串巷,遏制病毒蔓延。繁重的工作任务,让他们汗流浃背,晚上十几个人睡在帐篷里,环境阴冷潮湿,被窝里通着电热毯都暖和不过来。

  “路过华南海鲜市场到周边社区执行消杀任务时,满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每个角落都要消杀好,来到武汉就要竭尽全力把工作干好!”29岁的李欣朋说,自己2013年加入淄博蓝天救援队,算是一名老队员。对他而言,此次驰援武汉最重要的莫过于他在战“疫”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每次半夜有物资需要紧急装卸,都是党员先上,党员们这种冲锋在前的榜样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也想成为他们其中一员。”

  作为消杀组的队员,孙鹏说病毒在哪儿就要冲到哪儿,只有无限接近才能更好地把它消灭。“我就想再快一些,再仔细一些……而且身边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孙鹏说,返乡后,自己还与队友们约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后,一定再到武汉,见证她的美好。

  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

  “在武汉的这些日子,会是我一辈子最重要和最难忘的一段时光。”2016年加入救援队的孙勇说。此次驰援武汉,他担任队内秘书。除了和队员们一样执行搬运物资、城区消杀等任务外,他还负责向淄博回传队内信息、拍照记录等工作,“我希望用镜头记录兄弟们拼命工作的每个瞬间,看到党员先锋队冲在前时,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今年45岁的赵君此次主动请战,在武汉,她主要负责捐赠物资单据整理方面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七八吨的物资手工记账有时要做到凌晨1点多。除了日常工作外,赵君和其他志愿者还要负责烧水、做饭等后勤工作。潮湿的环境、生活上的不便……但赵君依然精神饱满。“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捐赠物资、志愿者,那么多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湖北,感到心里暖暖的。”

  21名志愿者中另外一位女性队员赵丽丽,在武汉的15天里,每天都在争分夺秒进行分发物资等各项繁琐细致的工作。“感受最多的就是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爱心,这么强大。每一天都在感动中度过,这将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我有两个孩子,老大14岁,老二6岁,在武汉很想他们,但我更想做他们的榜样。”

  29岁的国善达,性格与他的名字相反,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刚到武汉时,他被分在后勤组,负责做饭,保障大家的生活日常。“我做饭还行,这段时间其实啥活都干过,觉得学到不少东西,也从很多老大哥和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大家在一起,目标一致,就像一家人,我作为年轻人更应该冲锋在前。”国善达说。

  “来到武汉第七天,妻子和我说,儿子晚上说梦话,说爸爸回来了,妈妈你快去开门。”队员焦念超说,家人的理解支持是他来武汉的最大动力。一直在后勤组工作的焦念超每天6点多就要投入到紧张的做饭工作中。因为队员们来自不同省份,他总是变着花样炒菜,每天要处理四五百斤蔬菜。

  “没有大家,哪有小家”

  据粗略统计,淄博21名蓝天队员在武汉累计搬运牛奶18335提、医疗物资1100多箱、消毒液75吨,消杀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为170多名全国各地志愿者做了热腾腾的饭菜。

  “这次对我来说也是成长。我是第一次参加防疫救援,之前学过核化、生化的知识,可感觉自己知识储备很匮乏。看到医生、护士冲在一线,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们到一线,做一点身体力行的工作,对我们一生来说,都是难忘的经历。”李华说。

  “这次疫情,让我有了很多以前不曾有过的感觉,比如信念,比如珍惜。我们应该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珍惜身边每一个人。”队员翟前德的孩子12岁了,得知爸爸出门做的事,孩子小小的内心悄悄藏着敬佩,这个像超人一样的爸爸是孩子的榜样。

  成长总在风雨之后。在一次执行卸载75吨乙醇消毒液任务中,细心的李华发现平日里惯用左手的队员李东晨突然用起了右手,一开始以为只是正常的左右手倒换,但等到吃饭时李东晨依然笨拙地用右手拿筷子,李华终于察觉到了不对劲……

  “你这胳膊咋了?”李华问。“……没事,队长,就是搬消毒液的时候拉了一下。”李东晨回答道。

  李华又气又急,怪自己没早发现,也怪小队员啥苦都往肚子里咽。“大家都在使出浑身的劲搬运消毒液,我不能闲着,左手受伤了,我还有右手,就是用一只胳膊拖,也要和队员们一起干。现在胳膊已经恢复了。”李东晨说。

  “我在临行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队员李欣朋、孙勇在武汉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队员高冲一开始在厨房工作,后来主动要求消杀工作;还有一个队员奶奶去世了,得知噩耗时,正在搬运物资的他只能将痛苦深埋心底,坚持工作……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我们都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李华说。

  因为工作需要,救援队中还有两位,需要留守。“现在他们的归期还未确定。2月26日我们交接工作时,发现郑术鑫和王非凡的工作交接不了。他们负责仓储管理,对种类、数量、存放位置比较熟悉。他们要是走了,工作效率会降低。所以郑术鑫和王非凡再坚持一段时间。”3月3日晚,李华告诉记者。

  “我和王非凡继续留守武汉,现在状态还好,请大家不要挂念。”郑术鑫告诉记者,自抵达武汉,每天的工作都是从早上醒来到半夜十二点结束。28岁的队员王非凡,还是一位健身教练。决定去武汉,他几乎不假思索,还得到了党员父母的支持。这次到武汉救援,他感触很深:“那种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汇聚到武汉的爱心,让我觉得,必须毫无保留奉献出自己的爱和力量。”

山东蓝天勇士:武汉救援15昼夜

  “别人遇危时,绝不转身离去”

  2020-03-06来源:大众日报 09版

山东蓝天勇士:武汉救援15昼夜

  □ 本报记者 卢昱

  在出征前一天,李华郑重地向淄博市博山区城西街道大辛社区党总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怀着无比诚挚的心情,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希望党组织批准我像党员一样到一线参加战斗。”

  李华说,自己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别人遇到危难时,我绝不转身离去。”这是李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常常因为救援活动太多而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说起这事他总是充满内疚,但如果问他有灾难是否还去,这个朴实的汉子总是坚定地点点头。2019年,李华被评为淄博市第七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说起与救援结缘,可以追溯到2009年。因为一位游客在泰山失踪,35岁的李华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和北京蓝天救援总队共同开展的救援活动。在搜救过程中,李华被蓝天救援队的专业技术所吸引,从而萌生了创建淄博地区的蓝天救援队的想法。经过与刘大庆等志同道合的人的共同努力,淄博蓝天救援队于2009年11月27日正式成立,是山东省内第一支由北京总队授旗成立的志愿者队伍。

  2014年11月,淄博蓝天救援队在淄博市民政局注册登记,逐渐发展成具有一定专业急救知识和抢险救灾经验的民间公益性救援组织,先后参与玉树、彝良、雅安、鲁甸地震、盐城风灾及寿光水灾救援工作,成为学校、社区、单位组织,宣传急救消防与抗震救灾知识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淄博市蓝天救援队拥有注册正式队员50人,预备队员20人,志愿者三百人左右,李华担任救援队副队长和搜救分队队长。

  成为蓝天救援队一员以来,李华自费学习了水上救生员、救护员师资、潜水员等各项专业救援知识,自费购买了数十万元的救援装备和工具。先后参与了数十次山野救援、溺水打捞、寻人、地震救援、急救知识培训和其他大型群众性社会活动的安全保障任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无论在地震、溺水、山地,台风救援现场,还是回归日常生活,他始终用自己的执着和专业践行着一名红十字志愿者的责任担当。

  “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成长了。在救援现场,不同的环境,如何在不稳定、不安全的情况下,找到安全的方法救援,是我们一直的追求。”李华说。

  “最早的时候,我们以救援为主。做多了发现,我们老是跑在后面。到现场后,救活的几率往往很低。防永远大于救。从五年以前,我们开始走普及知识这条路,做培训班,进校园、企业,讲防溺水、踩踏,防火防震等知识。”李华说,令人欣慰的是,讲课效果明显,最近几年很多事故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附淄博蓝天救援队驰援武汉人员名单:

  李华 李强 田纪平 滕军 李东晨 国善达 李涛 赵丽丽 李欣朋 翟前德 孙鹏 吕泽民 赵君 黄红德 王大力 焦念超 孙勇 赵刚 高冲 郑术鑫(在武汉继续执行任务) 王非凡(在武汉继续执行任务) 

责任编辑:卢卫美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