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
我们震撼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波澜,钟情于这片赤红热土的包容厚重。我的双脚踏在沂蒙大地上,透过历史的硝烟,隐约看见伟大的沂蒙精神镌刻着奋斗的辉煌,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的方向。
“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和力量写就的一部奋斗史,那么在这部奋斗史中,伟大的沂蒙精神也必定刻画下了重要的一笔。在弥漫的硝烟中,沂蒙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他们与中国共产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创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如今战争已远,但延续经历血与硝烟洗礼的精神火种,却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感悟沂蒙精神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民情怀。为了抵御外辱,英雄的“渊子崖村民”用集体的力量书写了一曲民族壮歌;为了争取解放,不屈的沂蒙人民用车轮碾出了一个战争奇迹,陈毅元帅深情地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精神从那时就已根植于人民之中。“我们与人民生死与共,人民就和我们水乳交融”,这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深刻体现。我们党要得到人民的拥护,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在人民群众之中,如果离开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我们党的工作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党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自觉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始终秉持忧党之心,饱含为民情怀,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感悟沂蒙精神中“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那时,条件艰苦,缺衣少粮,但这片热土却接续涌现出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人民“为了前线,毁家支前”,倾其所有,没日没夜为前线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运柴火,牺牲小家支援革命,一片“支前车队八百里,村村火火夜夜明”的景象。在他们身上,生动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家国大爱情怀,而这种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正是沂蒙精神的本质所在,也是广大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力量源泉。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学习沂蒙精神中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工作作风,以不计个人得失、不计名利地位的胸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视党的事业为自己的生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充分展现党员干部的浩然正气和无私情怀。
感悟沂蒙精神中“勇往直前,永不服输”的无畏情怀。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时期,沂蒙人民都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服输的信念创造着永恒的传奇。厉家寨人民肩扛铁锨、改造山岭,展现“一把镢头一把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现代“愚公移山”精神;九间棚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整山治水,通水通电,实现“家家自来水,曲曲绕山转;山路八弯,山上人间地”美好景象……这些都是沂蒙人民不向困难低头的真实写照。这种无畏的沂蒙精神,也恰恰是我们所应具备的。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秉持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树牢迎难而上的攻坚意识,不怕矛盾复杂,不怕责任重大,不怕任务艰巨,拿出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以及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拼劲,积极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感悟沂蒙精神中“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奋斗情怀。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起构成中国革命的精神长廊,铸成中国革命之魂,勇立潮头、开拓进取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从1995年在老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又率先过千亿;其中涌现出的王廷江、沈泉庄村等先进典型,更是把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精神所蕴涵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市场经济敢为人先的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永葆积极奋斗的进取精神。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奋斗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勇于磨砺自我,在逆境中奋斗、在困难中进取,推动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