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名伤病员的“亲娘”

2021-04-13 21:13:37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李欢

来到这里,你一定会被眼前的风景所打动,齐鲁嵩山余脉苍翠之中,一河如带、蜿蜒清泠,在临朐五井这个名叫马庄村的山村外流淌,放学归来的孩童一路上嬉笑打闹,更是平添几分烟火气,一副欢乐祥和的景象……

拨开历史的硝烟,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曾在五井镇长期驻扎。1947年7月底,临朐战役结束后,地处鲁中山区的临朐县形势严峻复杂。国民党山东保安第一师九团、十团和县大队共3500多人进驻临朐城,还有几千人的还乡团,用无以复加的残忍手段,杀害我党员、干部和革命积极分子1993人,人民群众处在血雨腥风之中。

然而,就是在这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里,马庄村有这样一位母亲,以慈母的情怀,不顾安危,舍生忘死救护解放军伤病员,大义如山,大爱似水,被战士们亲切地呼唤为亲娘,后人们更是给她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临朐“红嫂”。

在马庄村村民马明家中,马明向记者讲起了当年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16名伤病员的“亲娘”

高大娘家来了伤病员

马庄村南靠嵩山,北临石河,临麻公路从村西穿过,距南麻战场不足百里。中共嵩右区区委、区公所驻锡村内,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是一处较为理想的战地医院驻扎地,1947年7月17日,解放军南麻战役一打响,华东野战军第八野战医院便驻进五井马庄村。

时年47岁的高优美是马庄村里的妇救会主任。19岁那年,她嫁到马庄与陈元太结为夫妻。1939年,由于庄稼歉收,生活艰难,陈元太带着2个儿子闯了关东,但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她再也没收到丈夫的消息,只好自己带着女儿艰难度日。1944年,马庄一带迎来了第一次解放。人民政府带领群众进行土改、发展生产、拥军支前,高优美大娘为人直爽、热情干练,各项工作都跑在前头,不久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野战医院进驻后,未等安排就绪,第一批伤病员便进了村。因房屋紧张,6名年轻伤病员被安排到高大娘家的南屋里。伤病员一住进家中,高大娘便像伺候自己的儿子一样,给伤病员喂药、喂饭、喝水、清理卫生,每天都忙得不停。重伤病员行动不便,她就接屎、接尿,病号觉得过意不去,便想挣扎着爬起来,高大娘便把他们轻轻地按下说:“都什么时候了还害羞,你一活动,把伤口挣开怎么办?快躺下,听大娘的。”伤病员流着泪说:“您不是俺大娘,您就是俺的娘,要是俺亲娘在身边,也就这个样。”高大娘一边为战士擦眼泪,一边安慰他们说:“听大娘的话,好好养伤,等把身体养好了,再上前线,狠狠地打国民党反动派!”

鸡蛋羹里的泪花

水绕璧池春饮马,两岸樱花夹古村。马庄村,因隋代饮马池得名,山村秀丽,灵气所钟。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个千年古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依托特色自然资源,党支部推动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山柿、黄烟、猕猴桃种植,群众收入大幅增加,满意度不断提升。可70年前,这个桃源般的小山村,群众过的却是实打实的苦日子。

高大娘养着四五只老母鸡,虽然生不了几个蛋,可高大娘既舍不得卖,又舍不得吃,总是等攒够6个,或煮或蒸或炒,分给伤病员每人一个。每当高大娘把鸡蛋做好时,她八岁的女儿坐在一旁,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的鸡蛋,手指含在嘴里,馋得直咽口水。高大娘只好安慰说:“好闺女,这鸡蛋是给伤员哥哥吃的,他们有伤,流了血,需要补补,等他们养好了伤,打跑了国民党反动派,咱家天天都有鸡蛋吃。”女儿点点头,眼里闪烁着泪花,说道:“娘,大哥哥们得多补补,才有力气去打国民党。”

每当高大娘把热腾腾的鸡蛋羹端到伤病员面前时,伤病员们都说:“大娘,您就把鸡蛋留着卖了换几个零花钱,或者留给小妹妹吃,她在长身体呢。”高大娘总是疼爱地说:“你们在前线受了伤,流了很多的血,不好好补补,身体怎么能恢复?都听话,趁热赶快吃了!”伤病员们只好含泪把鸡蛋羹吃下去,泪花滴在金灿灿的鸡蛋羹上,显得格外醒目。

南麻战役打得十分激烈,伤病员不断地被送进医院。高大娘除照顾好自家的伤病员外,还要协助区干部动员邻居腾房子,收救伤员。病号一多,医院的医护人员就忙不过来。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高大娘便主动承担绷带洗晒、器械消毒等护理工作,并跟着护士学习擦伤口、换药,还走家串户,发动全村妇女担起看护伤员的任务。高大娘带领妇女给予伤病员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得到了医院首长的充分肯定,多次受到区委的表扬。

高大娘与她的伤员“儿子”

2019年,五井镇投资9300万元,对全镇路网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在五井石河一侧建成全长5.6公里顺河大道,马庄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从马庄村出发,沿顺河大道经临历公路,20分钟便可到临朐县城。而70年前,从马庄到县城这20多公里的道路却是布满了硝烟与荆棘。

1947年7月,第八野战医院根据上级指示进行转移,在撤离时,另有10名伤病员因伤势严重无法随医院一块转移。经医院与区委研究,决定将这些重伤员临时留在马庄。区委书记马守青、区长杨庆三、第八野战医院的院长到高大娘家,对她说:“大娘,在您家借住的6名伤员我们要接走转移,但部队有10名重伤员,无法随医院转移,想让您受累照看一下。根据伤病员的情况,给您留下3天的药品和粮食,3天后我们就派人来接他们的。”高大娘毫不犹豫地说:“这是党和领导对我的信任,我是党员!我坚决把病号养好,请领导放心!”就这样,10名伤员全部安排到高大娘的家中,6人住南屋,4人住北屋的炕上,她和女儿在屋内地上铺了些草,睡在上面。

现年64岁的马庄村老党员陈元德,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战争的岁月,但从父辈的口中多次听过这一段感人的历史“当时临朐战役打得很苦,7天7夜的大雨,石河水把桥都冲断了,解放军来不了,伤员就一直在马庄留着,东躲西藏,真是难。”

由于交通阻断,药品用完了,高大娘便生火把绷带烘干;粮食吃完了,高大娘把自己家中不多的粮食做给伤病员充饥,每天擦伤口、喂饭、接屎、接尿地忙个不停,有时忙不过来,就叫女儿帮帮手。就这样,高大娘白天忙了黑夜忙,忙了今天忙明天。伤病员们见高大娘像亲娘一样,没白没黑地照顾自己,时间长了,大家便不再叫高大娘了,而叫起了娘!已经七八年没听到别人叫自己“娘”了,高大娘热泪盈眶,对伤病员们说:“俺的两个儿子跟他爹一走就是七八年,到现在也不知是死是活,要是他们还在家里的话,俺也一定送他俩上战场。你们好好养伤,替娘完成心愿,以后,你们都是俺的亲儿!”

伤员不归队,我哪儿也不去!

随着解放军的转移,形势迅速恶化。国民党临朐县政府组织逃亡回来的地主、恶霸、伪顽头子成立几千人的还乡团和“反共自卫队”,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第八野战医院也不知转移到何地,来接伤病员的希望日渐渺茫,高大娘焦急万分。这天傍晚,高大娘丈夫陈元太的本族兄弟、村贫协主任陈昌太,奉命赶回来下转移的通知,他找到高大娘,对她说:“大嫂,为防止敌人报复,组织上要求党员、干部和民兵迅速随部队转移。区领导让我和您说,这次部队转移急、路途远,还有天气不好,伤病员临时还无法接走。让您受苦受累在再多照顾他们几天。”高大娘说:“没问题!”陈昌太又说:“领导还说,还乡团穷凶极恶,疯狂地进行阶级报复,你是共产党员,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自己,只有自己安全了,伤病员们才能安全!”高大娘坚决地说:“请你转告领导,让他们放心,不管困难多大,我一定把伤病员照顾好!再说了,咱这里没有还乡团,外边来的还乡团又不知道我是共产党员。”陈昌太说:“大嫂,您一定多保重!”说完,又下通知去了。

面对险恶的形势,高大娘作了最坏的打算。她知道10名伤病员窝在一起是很危险的,她便利用上坡拾柴火的机会,看好两处隐藏伤病员的秘密地点。一处在村东南磨口峪,她找了一个石庵屋,把地里的高粱秸都攒到石庵屋上,远看就像一个秫秸垛。坡里这样的秫秸垛有很多,不是亲眼看到,谁也不会想到里面藏着伤员。另一处在村西河滩,一个看菜园的庵屋里,外面罩满了扁豆秧、南瓜秧等,庵屋前的凉棚架,也斜倒在庵屋上,看上去十分荒凉,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大娘又把坡里的谷秸、秫秸连背带扛地运了2天,在北屋西头,攒了个大秫秸垛,里面空着,铺上干草。全部准备就绪后,在一天夜里,高大娘将南屋的6名伤员分别背到2处藏了起来,每处3人,并叮嘱他们说:“你们白天在里面睡觉,注意隐蔽,别被人发现,夜里我来给你们送吃的。”在家中北屋里的4个重伤员,高大娘白天让他们藏在秫秸垛里,晚上再把他们背到北屋的炕上,并安排女儿每天到村头望风,看到有不认识的人向村里方向走,就赶紧回家报信。

70多年后,当再次走进高大娘当年藏匿伤病员的地点,已找不到当初高大娘照顾伤员们的痕迹。但驻足在此,眼望着这环境,想象着当年的情景,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她用嫁衣换军粮

时隔70年,马庄村村民邓斌给孩子讲述这个从小听到大的故事,“因为没有粮食,高奶奶没有办法,只能领着女儿出去讨饭,就是靠着讨饭养活了10个重伤员。”

这样过了几天,倒也安然无事,只是家中的粮食日渐减少,再这样下去,怕坚持不到2天时间。晚上,高大娘和女儿商量着出去讨饭,把仅有的粮食给伤病员们吃。当时党员、干部、民兵大部分都转移了,没转移的群众白天也不敢待在家里,村村人烟稀少,娘俩一天也讨不到多少吃的。伤病员们由于吃不饱而身体虚弱,伤情日益恶化,有的伤口化脓、招蛆,疼痛钻心刺骨。伤大家为了不让高大娘看到难过,强忍着剧烈的伤痛,有的把自己的嘴唇都咬得出了血。对这些,高大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母女俩白天为了多讨一口吃的,顾不得疲劳,尽量多跑几个村。晚上回家后,高大娘还要穿行于2个秘密地方,去照顾伤病员。不但喂吃、喂喝,还要用手遮着一盏小油灯,小心翼翼地为伤病员清除蛆虫、擦洗伤口,一忙就是大半夜。伤员们看着高大娘日渐消瘦的身体和苍老的面容,动情地说:“娘,您就把我们放弃了吧,这样下去,不但我们好不了,把您也累垮了,我们都商量好了,就是爬,也要爬着找部队去。”高大娘一听急了,说道:“你说的这是哪门子话,哪有娘丢下儿不管的道理?我没什么,能挺得住,我现在是一面讨饭,一面打听咱们党和政府以及部队的消息,好早日接你们归队,你们自己出去,一旦遇到危险,不是让我这些天的心血全白废了吗?就在这里好好地待着。”伤病员们这才安下心来。高大娘为了让伤病员的身体尽快好起来,把家中的老母鸡陆续地杀了,给伤病员们补补身体。

鸡杀完了,高大娘发现,单靠要饭讨来的食物,绝不能维持10名伤病员的需求,再拖下去,怕是伤病员们就要顶不住了,怎么办?这时,她忽然想起了自己藏着的那件蓝印花布上衣。那是她出嫁那年,母亲用自纺自织的三块粗布,换回的一块蓝印花细布,为她做的嫁衣。结婚后,只有过年或走亲戚时才穿一穿,平时舍不得穿,就包好藏起来,由于不经常穿,看上去很新鲜。这是高大娘最喜爱的一件衣服,这件衣服也饱含着母亲对女儿的疼爱。现在到了吃不上饭的时候了,也顾不了那么多了,高大娘将衣服包了包,拉着女儿边讨饭边来到了傅家庄子集。在集上,高大娘用心爱的衣服换了10斤玉米,放在篮子里,径直望家赶。走在路上,她想,挎着这么多粮食太显眼,便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将裤腿扎紧,解开腰带,将一半玉米倒进裤腿中,剩下的包了包,藏在讨饭要来的煎饼、菜团子、窝窝头底下。走在路上,三住两歇,天黑时分才进村,解开裤腿,将玉米放出来,用水洗干净,连夜磨成面、熬成粥,伤病员终于喝上了香甜的玉米粥。

就是把我剁成肉酱,我也不知道!

走进现在的马庄村,巷道宽阔、房屋齐整,街巷全部硬化,房前遍植鲜花,已经找不到一丝当年战争的痕迹。只有村东山上嵯峨的隋代摩崖造像,望着村前石河潺潺的流水,仿佛感叹着战争年代的一切。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县城及附近的还乡团残杀无辜的消息不时地传入高大娘的耳中,她心急如焚,但一个字也不敢对伤病员们说,只好深深埋在心里,暗暗地为伤病员的安全揪心。但很快也传来了好消息:我党的临朐县委书记、县长高奋在偏龙头处决23名罪大恶极的还乡团骨干,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高大娘内心有了希望,一直暗自盘算着如何找到组织。8月13日一大早,高大娘安排好伤病员,提上篮子领着女儿准备出门去,一边讨饭一边打探消息。这时,五六个还乡团一窝蜂地拥进了家门,他们是五井的还乡团,耳闻马庄藏着共产党的伤病员,有一个老太婆靠讨饭养活着他们。还乡团头目冲着大娘咬牙切齿地嚷道:“你这个匪婆子,把共产党的伤病员藏到哪儿去了?快说!”高大娘一听便知道他们是在诈她,便不慌不忙地说:“俺一个庄户老婆子,怎么知道共产党的伤病员在哪儿,原来住在这里的医院有伤病员,早就不知搬到哪儿去了?”

“要是被我搜出来,我就抽你的筋、扒你的皮!”还乡团头子恶狠狠地瞪着高大娘说。“你搜好了,你就是把俺剁成肉酱,俺也不知道!”高大娘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这时,四五个还乡团已把高大娘家中的北屋、南屋、栏圈里都搜了个遍,一个还乡团还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围着秫秸垛一顿猛刺,没有发现伤病员,还乡团头子眼珠一转,闯上去一把将高大娘女儿的小辫子揪住,狼嚎般地吼道:“你娘把伤病员藏哪里去了?快说!不说,我就摔死你!”女儿疼得哭喊着:“什么伤病员,俺娘都不知道,俺怎么知道,疼死我了,快撒手呀!”藏在秫秸垛里面的4位伤病员,当听到还乡团的吼叫和高大娘女儿的哭喊时,有一个伤员准备爬出去和他们拼命,另一个伤员赶紧将他按住,轻声说道:“你现在出去,不是正好送了娘的命吗?” 这时,只听高大娘说:“你们也不想一想,我们娘俩自己还顾不过来,拿什么养伤病员?再说了,医院都搬走这么长时间了,如果留下伤员的话,无粮无药,伤病员饿也饿死了。”

还乡团本来就半信半疑,一听高大娘说得也在理,又加上武武工队神出鬼没,如遇上了,小命就没了,便说:“如知道你们村谁藏着伤病员,赶紧到五井报告,不然,把全家杀光!”说罢,便仓皇地逃回五井。

就在这天晚上,嵩右区区长、区中队长杨庆三率领20名武工队员和10副担架,来到了高大娘的家中,杨区长说:“高大娘,你受苦了,你的模范行动,区委、区公所都了解,只因形势所迫,转移后没及时与你取得联系,我代表区委、区公所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伤病员的情况怎么样?”高大娘听到组织上的肯定,激动地热泪盈眶:“都还好,就是天天吃不饱,营养达不到,个个都消瘦了。”高大娘接着对杨区长说:“家里秫秸垛里有4个,另外6个分着藏在2个地方。”随后,高大娘领着大家将10名伤病员从3个地方找了出来。杨区长要将伤病员送到解放区治疗养伤,临走时,伤病员们流着热泪、打着敬礼,深情地望着高大娘,人人用力喊了几声娘!他们哽咽着说“娘,您就是我们的亲娘,没有您的精心照料,我们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了,您就是我们的再生母亲,我们永远忘不了您的大恩大德!”高大娘流着热泪,为一个个伤病员擦着泪说:“你们在这里也受够了苦,到解放区条件好,要好好养伤,早日康复,重上战场!”伤病员们齐声地说:“请娘放心,等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我们一起来看望您、孝敬您!”杨区长带领武工队和担架队趁着夜色迅速离开了高大娘家。

这时的高大娘既如释重负又若有所失,关上院门后,扳着指头数了又数,一边嘴里嘟囔着,二十一天,二十一天……,母女二人紧紧搂抱在了一起。

白云也难比拟的圣洁

如今,马庄村西侧高大娘故居处早已栽满了垂柳和樱花,闲暇时分,总有村民在这里徜徉。高大娘虽己故去了几十年,但她那带着热血和感情种子的革命故事,却流传至今。

“每逢清明节,都有人到这里来为她摆上鲜花。这些人,虽不是与她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那虔诚的心,胜似她的亲人,令人动容”,马明说。

山上那座曾藏过解放军伤员的石庵屋,村民一直保留了下来。它更像一座人们心中的丰碑,将在这里世世代代留传下去。(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 员 许心安 李健 王新伟 报道)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