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丨聊城曾有一所刘邓大军战地医院 以与白求恩齐名的国际友人命名

2021-05-10 16:19:50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丛萍

责任编辑:田艳敏

  

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丨聊城曾有一所刘邓大军战地医院 以与白求恩齐名的国际友人命名

  在郝楼村,哈利生医院仅存的院落。

  初夏的聊城市阳谷县大布乡郝楼村安静祥和,在小巷的尽头,经过一处拱门,来到古老的院落。这里曾经是哈利生医院的一处病房,别看院子不大,当年刘邓大军很多伤病员就住在这里救治。这所战地医院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纪念与白求恩齐名国际友人而命名

  20世纪初期,加拿大医生哈利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作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他与白求恩、柯棣华并称为中国人民“三大志愿军”,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给予了无私支持和帮助。

  哈利生在军队中服务多年,多次在中国行医。1945年后,哈利生参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卫生组织,做医疗工作,为中国解放区筹措医疗物资。1947年,哈利生作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属军医官,为解放区押送药品和救灾物资,途中因积劳成疾在聊城市阳谷县病逝。

  同年,刘邓大军渡黄河南下,途经阳谷县大布乡郝楼村,经部队认真考察,选择郝楼村为后方医院。为纪念哈利生这位国际主义卫生战士,冀鲁豫边区行署在阳谷城北郝楼村建立了哈利生医院并附设卫生学校,作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伤病员接受治疗康复的后方医院之一。

  村民自愿抬担架 保护伤员和医护人员

  医务人员来到郝楼村后,村民自发组织选出最好的42间民房供部队医院使用,并把家中最好的粮食、衣物、鞋袜、骡马,主动无偿提供给部队伤员及医务人员。

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丨聊城曾有一所刘邓大军战地医院 以与白求恩齐名的国际友人命名

  在郝楼村,哈利生医院仅存的院落。

  小巷尽头这座房屋正是郝楼村村民赵东莲的家,是当年哈利生医院的一部分,也是目前哈利生医院仅存的院落。

  赵东莲告诉记者,作为医院使用时,房子前后有三个院,从南往北进入,依次是4间南屋,东西屋各有4间,中间是腰房,穿过腰房再往里走是主院,东西屋也是各4间,正房3间。“我一直生活在这里,现在我住的就是当年的主院,而主院的东屋和正房可以正常使用,西屋已坍塌。听家里老人说,因为我们的房子房位于村的正中央,位置方便、房间较多,当时部队医院在此处设置了门诊室、手术室、医务室,其他民房也都用做病房,伤病员多的时候就安置在柴房、磨道里。”赵东莲说道。

  村民郝延生的老房子也曾经是哈利生医院的一处病房,“我们搬到别处住,把自己家的房子腾出来作为医院使用,我小时候经常和医院医生的女儿在院子玩耍,听到医院里面总是电话不断,非常忙碌。但是房子年久失修已经不在了。”郝延生回忆说。

  说起医院当年的情形,84岁的村民苏清亮老人激动不已:“村民竭尽所能保证医院的运转,保护伤员,建立起很深的感情。我们村周边游城墙,外人进不来,伤病员住在这里很安全。同时村里群众基础好,村民们自愿去前线抬担架,将伤病员抬回村里照顾,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从事抬担架的工作。”

  苏清亮说道,当时的做法是村民将伤员兵隐藏在近村的树林里,并让他们抱着树,使二者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当然由于部分伤员伤较重,医疗条件有限等原因,部分伤员不幸牺牲,村民把他们安葬在村西北约1公里处空旷地,并把每位烈士的名字刻在木牌上插在坟前。

  医德高尚医术高明

  在苏清亮老人回忆中,战地医院的医生不仅医德好,而且医术非常高明,他自己就是医院受益者。苏清亮说:“我有次不小心将右手的大拇手指从关节中间砍掉,找到断指后立马来到医院,医生为我做了接指手术,手术几天后就能干活了,直到现在也不影响正常使用。”

  “这样的故事由很多,为村民治好了很多急病、重病。”苏清亮说道,当年村民郝兆铭,因患胃部重疾,疼痛难忍,生死关头,哈利生医院的医生在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立即进行了切除手术,三分之二的胃被切除。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仅八天时间就安全出院,分文不收,郝兆铭全家感动得泪流满面,为表谢意,把家中仅有的两只老母鸡送到医院,医院领导婉言谢绝。郝兆铭身体恢复很好,直至87岁去世。

  这所著名的战地医院的精神也得到了发扬,哈利生医生的精神也得到了传承。哈利生医院建立后,同年,冀鲁豫边区行署又在濮阳、聊城分别设立哈利生第一和第二分院。1949年,冀鲁豫九专署政民医院由朝城搬到聊城和哈利生二分院合并,成为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前身。

作者:丛萍

责任编辑:田艳敏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