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济日报聚焦山东“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创新提升实践,刊发了《齐鲁不凡》系列报道。这几年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山东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经济日报推出的《齐鲁不凡》这组调研报道,又将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起到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
记者: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和考察山东时,两次提到“三个模式”和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对此,您是怎么理解和认识的?
刘家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亲临山东考察指导,对山东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党员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2018年,总书记两次提到山东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我深切体会,这是总书记对山东的信任和肯定,是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也是对山东工作的一种激励和鞭策。第一,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也难以建成现代化强国。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方面,我们应该深化认识、积极作为,为全国蹚出路子、作出表率。第二,山东必须自觉担起农业大省责任。山东是农业大省,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实践中,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压奋进、埋头苦干,各地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但与党中央要求、与兄弟省区市、与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扛起农业大省责任,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第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三个模式”在促进潍坊和山东农业农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只把其作为历史经验放在那里,作为光荣牌挂在那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拓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努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记者:您认为“三个模式”的核心和内涵是什么?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刘家义:“三个模式”发端于潍坊人民的创新创造,“诸城模式”主要是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潍坊模式”是潍坊各地农业农村改革经验的集成,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寿光模式”主要是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改革经验。我体会,尽管这“三个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但其本质是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优化配置;方向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的诞生,与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紧密相关。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但“三个模式”所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对于我们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仍然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要抓住人民增收这个核心,立足各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大胆探索创新,多在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上做文章,探索多渠道、可持续、长效化增收致富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抓住改革创新这一关键,进一步梳理改革重点,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重点,注重保护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大胆闯、大胆试,突破梗阻、突破制约,着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要把握全产业链发展这一重点,在实行“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基础上,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形成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拓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空间。要坚持因地制宜这一原则,推动乡村振兴,每个地方、每个村庄情况各异,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记者:3年来,山东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做了哪些创新探索?形成了哪些有效经验?
刘家义:3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起农业大省责任,深入挖掘“三个模式”时代价值,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粮食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44∶1缩小到2020年的2.33∶1,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我们体会到,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基础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中,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选派5万多名党员干部任第一书记,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组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证。二是坚持产业融合,顺应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趋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500余个,寿光蔬菜、烟台苹果、沿黄小麦、沿黄肉牛等4个产业集群获批创建国家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坚持科技赋能,用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7个创新团队、农业农村专家顾问团和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平台,推动科技联结农业、科研院所联结农村、科技专家联结农民,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综合机械化率达89%。四是坚持开放驱动,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平台,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制度型开放,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提升农业竞争力,2020年山东农产品出口额达1257.4亿元,连续22年“领跑”全国。五是坚持城乡一体,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打通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整体推进县乡村发展。今年,我们在10个县(市、区)启动了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以县为单位一体推进农村产权、财税金融等改革,充分释放制度创新、政策叠加协同效应。
记者: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山东农业农村现代化?
刘家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全面”,难在“全面”。“全面”体现在地域上,是全域的乡村振兴,不是一部分乡村振兴;体现在领域上,是“五个振兴”协同发力,不能有“短腿”“弱项”;体现在群体上,要让全体农民群众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新征程上一个也不能少;体现在时间跨度上,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既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又要干在当下、积极探索。
当前,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正处于点上探索到全面推开、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完成好这个重大使命,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要落实好“五个振兴”和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指示要求。产业振兴方面,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山东粮食播种面积要达到12440万亩、总产达1090亿斤以上。在此基础上,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让农民更多参与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从今年开始,我们将连续3年竞争性评选10个现代农业强县,每个强县由省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人才振兴方面,要广辟引才育才用才渠道,常态化实施在外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和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周末工程师等形式服务乡村,推动城乡各类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文化振兴方面,山东有独特的文化优势、文化资源,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农民群众精神力量,用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用红色文化激发农民群众奋斗热情,着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振兴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今年要完成90%以上的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完成40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组织振兴方面,要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头雁领航”工程,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同时,总结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内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村达1万个以上。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我们将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文则文、宜旅则旅,统筹协调、稳步实施,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振兴推向前进,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记者:经济日报这组报道,在发挥“三个模式”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将会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
刘家义:感谢经济日报一直以来对山东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推介宣传。经济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权威和公信力的新闻媒体之一,紧扣时代主题,着眼全国大局,及时总结宣传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这次,经济日报社组成专题调研采访组到山东潍坊调研“三个模式”,深入潍坊各县(市、区),深入乡村及社区,深入企业、合作社和群众,挖掘鲜活案例,总结最新进展,加深了我们对“三个模式”内涵的认识。这组报道,全景式生动展示了潍坊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新拓展、新变化、新成果,对于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更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必将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希望经济日报一如既往地关注山东、宣传山东,帮助我们及时总结挖掘基层的生动改革实践,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