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市广文中学和人民医院之间,散落着几座深灰色的19世纪末期的西式建筑,有默然肃立的老教堂,还有青砖红瓦的乐道院,这里就是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建立的关押外国人的潍县集中营遗址。近日,记者跟随由山东省委外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云话山东”系列外宣活动活动走进潍县乐道院,聆听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中的那些感人故事。
潍县乐道院始建于1882年,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夫妇在潍县创办的集教会、学校、医院于一身的综合性场所,总建筑面积达83200平方米,内有大小建筑70余座。1925年初,潍县城里的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后,乐道院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收藏秘密文件、召开会议、研究革命工作的重要基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于1942年占领乐道院并设立外侨集中营。从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潍县集中营先后关押英、美、法等近20个国家的2000多名欧美侨民,其中包括327名儿童,是当时中国境内最大的外侨集中营,也是亚洲规模最大、关押人数最多的同盟国侨民集中营。”据讲解员王晓璇介绍,乐道院真实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暴行,它也是二战期间,国际侨民与中国人民团结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斗争以及国际主义精神的象征。
高压管制、缺衣少食,那会,在战争摧残下的中国百姓早已困苦不堪,但因为内心的善良和对日本法西斯的同仇敌忾,他们还是一次次的冒着被枪杀的危险,把一批批食物药品送了进去,很多人因此付出了生命。
潍县村民韩绪庭躲开日军严密的巡查,趁着夜色,避开探照灯,用长杆把全家攒了好几个月的10斤鸡蛋快速越过高墙电网吊了进去。早被洗劫一空的侨民们无以为谢,就把这张自己睡觉的铁床,拆卸成三块吊了出来送给了他,哪怕以后他们只能睡阴冷潮湿的地板。
在集中营内外像鸡蛋换铁床的故事发生了太多次。他们不分国界、种族、你我,穿越了困境,忘却了恐惧,为了最后反法西斯的胜利,每个人都在黑暗中、刺刀下顽强的活着、战斗着。直到1945年8月17日被解放。
3年时间,集中营里有22人去世,恰好22人出生,生命的延续和爱的传承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闪烁出独有的光芒。这些鲜活的事迹都是潍县人民与西方侨民共同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最好见证,也是国际主义精神的最佳注解。
乐道院集中营解放后,被囚禁的侨民大多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对集中营的幸存者而言,这段特殊的经历,已成为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今,许多难友陆续回到潍县集中营旧址缅怀历史,各国政界商界人士也纷纷慕名来到集中营旧址考察参观。
从1996年起,潍坊市政府先后投资对十字楼进行了修缮,建设纪念碑和乐道广场、乐道雕塑,建成展览馆和陈列馆,并对周边河道进行了治理,进行“乐道钟声”景观公园建设,对观众免费开放。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之际,潍坊市政府拨专款200多万元,对潍县集中营(乐道院)进行了全面的维护修缮,并举办了幸存者及其亲友联谊活动。
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乐道院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潍坊市进行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以及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