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没牛奶,工作人员马上出去买一大盒“硬塞”过来;啤酒有点漏气,卖家立即退款;孩子没带滑板,陌生网上卖家主动提出免费借……最近,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分享了自己在青岛旅游的经历。她在视频中,讲述了自己旅游时遇到的“奇葩事”,并且连连感叹“真的太爱山东了”。不少网友感同身受,纷纷留言为山东点赞。
“山东人民都不爱说话的吗?”有网友发出这样一个疑问,瞬间引起了大家共鸣。“话不多说,干就完了”,在山东人眼里,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把事干好一件,用《论语》里的话说,这叫“讷于言而敏于行”。
当然,在《论语》中,“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后面还有一句:“就有道而正焉”。山东人不说话,不是因为他们“嘴笨”,“讷言敏行”是山东人的表象,在这背后,是山东人有一套自己的做人做事之道。
山东人眼中的“道”,是面对他乡来客的“近悦远来”;是在履职尽责时的“笃志而体”;是在利益道德抉择下的“义利之辨”;是他人遇难时的“见义不为,无勇也”;是追逐梦想路上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山东人的“实在”背后,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山东人话不多说,但山东人“行必由道”。
“行必有道,道不远人”。对于山东人来说,儒家文化的滋养,不仅存在于思接千载的历史回眸中,更散落在可知、可感的日常生活里。它们早就融入山东一个个家庭的言传身教中,熏陶着一代代的齐鲁儿女仗义做人、踏实做事。如果你来到山东,如果你近距离接触过山东人,一定会被山东人的这种性格感染:小到去餐馆吃饭,没多少钱就能吃到撑,山东人怕怠慢了你;路上迷了路,山东人非得把你捎到地方才罢休;你和他们可能素未谋面,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山东人早就把你当成了一家人。更别说在异国他乡徒手击退劫匪的“山东好汉”朱川、赵文勇,因勇救落水女孩而牺牲的张勇、张雪领,还有在每次大灾大难面前“有啥捐啥”的一群群平凡山东人......行居仁礼,心系家国,君子之风在山东传承了几千年。
八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曲阜时首次提出“两创”方针。山东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提升文化产业能级上,更体现在像这样成风化人、化民由俗的过程中。“你可以永远相信山东”“我怎么那么爱山东人民呢!”“山东人实在,山东每个地方的人都实在!”在越来越多网友对“山东人”这一“金字招牌”的认可中,更让我们看到,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精华正在被低调的山东人发扬光大,不仅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有着闪光的现在,也必然会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