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为纸,以稻为墨”,5年来,68岁的宋克亮已经在鱼米之乡鱼台的稻田里创作了超过20幅“稻田画”。从十几亩一幅的“小试牛刀”到上百亩一幅的“鬼斧神工”,依靠这些浑然天成的稻田美景建成的鱼台县王鲁镇“稻田画生态观光园”,已经成为鱼台生态旅游的对外名片,稻米延展而出的乡土文化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4岁跟着母亲逃荒
是“稻改”让他重返家乡
记者驱车来到鱼台文化馆时,宋克亮正在翘首等待记者到来。他白衣白发,一副洗尽铅华的模样。2017年宋克亮从鱼台王鲁镇文化站退休后,接受了鱼台文化馆的返聘,如今在文化馆三楼设置了一间工作室,5年来他便在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创作出了远近闻名的稻田画作。
宋克亮告诉记者,自己刚刚记事时的鱼台并不是现在美丽富足的鱼米之乡,每天耳边只回荡着大人们无奈的抱怨:十年九不收,留下来只能被饿死。“那时候春天旱、秋天水,地里啥东西也种不出来,只能出去要饭。4岁时,我跟着母亲走江苏,到安徽,进河南,过山西,跨河北,刚开始人家看我是个孩子,好心人家愿意给口剩饭,但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后来走着走着,母亲学会了织草席、做蓑衣、编筐子这些手艺活,我也跟着干,虽说赚不了几个钱,但至少能吃饱饭了。”提起当年,宋克亮还是有些激动:“我们当时在安徽和山西都住过一段时间,我跟母亲商量,就在当地住下吧,不要再奔波了,也不用再回那个“旱坑子、水窝子”了。刚开始母亲同意了,可自从老家来了亲戚看望母亲后,她便执意要回去,那一年是1964年,我10岁。”
1964年冬,鱼台县提出旱地改水田、变患为利种植水稻的决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鱼台县领导全县人民于1964年冬大干150余天,一举跨出成就“江北鱼米之乡”的第一步。
回乡进入学堂
目睹鱼米之乡的成长
宋克亮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上学。“出门讨饭那些年,不仅让我和母亲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生百态,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母亲在回来的路上就督促我,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进学堂。”1965年,宋克亮进入王庙镇孟楼小学,开始了求学之路。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宋克亮也坚信:“吃过的那些苦,都会成就未来的路。”入学后宋克亮就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学霸”。每当放学时路过水田,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穗低垂,一片金黄,充实和满足的幸福感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宋克亮说,从那时起,那一张张金黄色的画布就轻轻地铺展在他心头,等待着他去勾勒。
10年后,高中毕业的宋克亮被安置到镇供销社成为一名代销员,工作了一年,他便穿上军装,1976年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某部任气象观测员,直到1982年退伍返乡。在部队,宋克亮首次真正接触到与绘画写字相关的工作,学习绘制地面气象图成了他的首要工作。
良好的文化基础成为宋克亮快速提高业务能力的“法宝”,各种绘图工具在他手中运用自如,一些动态云图和气压变化的计算在他眼里更是小菜一碟,很快就受到了部队领导的重视,“1980年,部队组织研制测风仪,那时候国产绘图板和经纬仪二者合一计算,且要计算三次才能有较准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必须在30秒内完成。过了30秒就有失误,经常出错。如果能开发出新产品,省去绘图板,去掉计算,直接在经纬仪上读出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那将会大大提高气象感知精确度,为作战部队提供更完美的气象数据保障,这是当时我们气象兵的终极追求。”当时领导直接调派宋克亮参与核心研究,这让他备受鼓舞。”
脱下军装再回乡
拿起绘图板重操旧业
1982年,宋克亮服从部队安排,退伍返乡。退伍没多久,他所在的鱼台县王鲁镇开始了全镇93村的宅基地现状摸底工作,当时29岁并拥有一身绘图本领的宋克亮自然成为镇领导指定的规划员。“当时我老是打趣说,我这绘图板还没放凉呢,就又长到身上了,感觉真是无缝衔接。”宋克亮说,绘制乡镇现状图比地面气象图简单多了,“一个村子的平面现状图非常简单,就是标有比例尺和方向指示的平面现状图,一年时间,我走遍了王鲁镇每一片区域,对王鲁的整个稻田、坑塘、村居、沟渠分布了如指掌。”
1988年,宋克亮被任命为王鲁镇文化站站长。“当时上级强调,文化站站长得是个“万金油”,要样样精通,可我不会的有很多,我就开始学习,从那时起,写墙字、写总结、写通讯、写曲艺就成了每天的工作。”宋克亮这一动笔,至今也没停过。
退休后完成儿时梦想
绘制心中的金黄色画卷
2017年,宋克亮从王鲁镇文化站退休,随后鱼台县文化馆返聘他并为其建立了工作室,希望其继续抓好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活动策划。
“2017年刚到文化馆不久,王鲁镇的党委书记、镇长便找到我,跟我沟通了创作稻田画的想法,刚听到这个事,我觉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书画作品以平尺计量,稻田画要以亩、十亩、百亩计算,这怎么可能绘制?”宋克亮说:“回家后,我左思右想,感觉真是件难事,无处下手,烟抽了一根又一根,满屋烟雾熏心,无助地来回踱步。”
正在宋克亮愁得无精打采,随手翻阅入门时画的九宫格的手稿时,他突然灵光乍现,理清了思路,就用最简单的九宫格等比放大试一试。于是,他画上简笔画,标好九宫图样,再用粉笔画在水泥地上。凭借长期精准的绘图经验和熟练的计算方法,宋克亮马上趴在室内地板上翻画起来:放大10倍,成了;100倍,成了;1000倍,成了,成功了!就这样,2017年,鱼台第一幅稻田画“稻梦小镇”出世了。
随后几年里,宋克亮稻田画的面积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从十几亩一幅到上百亩的画幅,从单色彩稻到四色、五色彩稻的画面,目前宋克亮的稻田画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色彩最多的稻田画。
现在,鱼台王鲁镇的稻田画已经成为鱼台绿色稻米的名片,每年8月到10月,是稻田画的最佳观赏期,宋克亮告诉记者,今年的稻田画初稿已经创作完毕,相信会有更惊艳的表现,当金黄再次铺满大地时,等待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鱼台王鲁镇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