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五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在山东省设分会场。山东省教育厅负责人介绍了山东省着眼优质均衡、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资料图
十年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76%。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增加8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增长了186.2%。
十年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持续优化。专任教师数量由64.42万人增加到78.44万人,增长21.8%;本科以上学历占比由52.78%提高至84.14%,高级教师占比由7%提高至14%,新增正高级教师1043人,交流轮岗教师18万人。
十年间,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臻完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启动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九大行动”,构建起“五育并举”工作格局。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连年开展政府教育履职评价,义务教育举办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城乡统筹,提升每一个县域教育均衡水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推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逐县编制中小学10年布局建设规划。坚持“双轮驱动”,在城镇实施消除大班额工程,累计投资1680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306所、新增学位366万个,出台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意见,56人及以上大班额教学班全部实现“动态清零”;在乡村实施“改薄”工程,累计投资877亿元,改造建设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7300万平方米,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启动乡村教育振兴计划,获教育部支持试点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2017年,全省各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全国首届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我省召开。《山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入选中央组织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提质扩优,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坚持标准先行,制定《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建立起“底线管理+特色发展”学校评价体系。启动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美育体育行动计划,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日臻完善。实施强课提质行动,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打造精品课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育110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校内教育教学“主阵地”愈加稳固。推动教育信息赋能,宽带入校实现“百兆”全覆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实现广泛应用。实施教育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建立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集团、联盟1926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62所,实现集团内学校党建、管理、教研、课程、资源、师资、评价等一体改革、共建共享,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越办越好,“择校热”问题极大缓解。
回应关切,努力让每一个家长“放心安心”。全面推开课后服务,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经费保障措施以及引进第三方参与课后服务办法,实现有需求的学生服务全覆盖,做到课后托管与特长培养双兼顾,全面解决了“托管难”问题。坚决落实中央“双减”部署,校内深化“五项管理”改革,制定小学“零起点”教学标准,出台规范办学“十五条”,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设立、监管、查处和规范全链条工作体系,有效缓解了“负担重”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双减”成效认可率达到95%以上。开发招生入学网络系统,打通学区划分、户籍房产等大数据端口,实现除特殊类型外“零跑腿”“零证明”报名录取,创新解决了入学“手续繁”问题。作为家庭教育省级实验区,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所有学校均成立家委会,每学期教师家访覆盖所有学生,家长学校建成率达到90%以上,家校共育实现了“同频共振、相向而行”。
精准关爱,为每一名孩子的光明未来奠基。建立控辍保学精准排查、即时劝返、动态监测工作机制,累计劝返失学辍学适龄儿童1.1万名,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儿童由“动态清零”实现“常态清零”,兑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庄严承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多部门联动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专项行动”,建成384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室,实现省扶贫重点村全覆盖。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以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为主的随迁子女就学保障政策,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安置率达到92%。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特教学校全覆盖,出台特殊教育部(班)设置指导标准,打通普通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协同实施特殊教育渠道,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4%。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仲红波还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提问: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特别是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保障适龄儿童入学面临不小的压力,请问山东在这方面是如何应对的?有什么具体的做法?
仲红波:生育政策的调整,确实给义务教育入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山东2016年为例,全省当年出生人口达到了177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53万人,增幅为42.7%,这些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其压力可见一斑。十年间,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应对,做好入学的保障工作。
开展学位分析预警。每年教育部门都会同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归集户籍人口、出生人口、现有学位总量这些数据信息,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变化等因素,逐县分学段、分城乡对未来六年的适龄入学人口情况进行预测、进行分析,对于可能存在学位缺口的地方发出预警,指导当地做好应对方案。
努力增加学位供给。从2015年起,全省启动消除大班额工程,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在资金筹措、师资补充、用地保障等方面强力支持。到了2020年,我省当时统计的4.2万个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教学班实现了“动态清零”。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各地整体谋划、精准施策,逐县编制了以后十年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并且每年编制学校建设的清单,纳入省委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工程督促推进。统筹中央和省项目资金予以奖补支持,防止出现入学难、大班额问题的反弹。
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倒逼机制,将学位供给和班额控制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201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的意见》,将教育行政部门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委员会,有话语权,进一步确定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的规划标准,要求各地中小学校须与居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投入使用的“四同步”,通过制度建设防止了“前期配套不到位、后期被动补学位”的问题。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们大力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通过条件改善、教学改革、师资配备等系列行动,大力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乡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不断提升,这样有效稳定了乡村的生源。同时,持续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推动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以集团化、联盟化的方式,辐射带动县域内的学校发展,校际办学差距不断缩小,择校热问题持续消减。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增,极大缓解了个别区域、个别学校的学位供给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