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将实施“十条意见”驱动国企高质发展,到2025年打造5家世界一流国企

2022-07-01 10:43:38 来源:济南报业全媒体

作者:黄敏

责任编辑:鞠月芹

  7月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省属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情况,解读《关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以下简称《十条意见》)。新黄河记者从现场获悉,按照《十条意见》,到2025年,山东省属企业将打造5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15家左右具有市场主导权的行业一流企业、100家左右“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

  强化国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发布会上,省国资委副主任王绪超表示,全省各级国有企业通过实施《十条意见》,建立寻标对标创标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发展质效,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十条意见》提出,要强化国有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国有企业要注重服从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战略资源整合能力,保障我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要切实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合作方,融入“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持续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从“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

  《十条意见》提出,要持续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国有经济竞争力是国有企业在发展质效、市场占有率、产品服务品质、行业地位等方面的能力体现。

  山东将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推动企业提升发展质效;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来适应消费需求,提高产品服务品质,进而掌握行业话语权和竞争制高点;要从“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享誉度。

  加快提升国有经济创新力,组建山东国资科创母基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有企业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主力军和表率作用。

  《十条意见》提出,要加快提升国有经济创新力。山东将主要从研发投入、金融支持、人才引育、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包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构建灵活有效的国有资本和人才融合机制,组建山东国资科创母基金,打造覆盖广、能级高、融合深的科研平台。

  加快培育“链主”企业,提高关键产业链整体控制力

  《十条意见》提出,要提升国有经济控制力,国资国企要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控制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山东将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核心技术控制力;要在各类企业间及企业内部开展产业链专业化整合,加快培育“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提高关键产业链整体控制力;要向创新型企业开放产业链供应链资源,营造互惠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

  全面提升国有经济影响力,打造资本市场“山东国企”品牌

  《十条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国有经济影响力。影响力是企业发展实力、发展方向和作用的综合体现,国有企业应当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承担社会责任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导向作用。

  国有企业要率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要素交易市场联盟、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要加强与大宗商品进出口企业合作,促进外贸稳增长;要通过上市、混改等途径优化产权结构;要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打造资本市场“山东国企”品牌。

  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

  《十条意见》提出,要系统提升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提升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是国有企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关键,国有企业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重点抓好财务风险、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网络安全、合规经营等方面工作。

  山东将完善财务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严防债务融资风险,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方向监控,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做好防疫物资及煤电油气运等应急保障,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合规经营管理。

  建立三项制度改革长效机制,巩固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

  《十条意见》提出,要巩固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完善企业治理是推动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山东将主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提升董事会运行水平、优化创新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要巩固提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完善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设立规范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完善董事会选聘经理层方式,优化经营机制,实施组织机构扁平化改造,建立三项制度改革长效机制。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十条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决定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变量。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

  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企业家培养、选拔、考核、评价、任用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作者:黄敏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