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强产业看烟台 | 百年工业城,迈向大而强

2022-07-12 08:59:47 来源:济南报业全媒体

作者:丁国彬

责任编辑:鞠月芹

  十强产业看烟台

  一百多年前,烟台有了山东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采金矿场、中国第一个工业化葡萄酒生产厂。此后,北极星钟表、三环锁、罗锅香皂等一批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这是一座因工业而强的城市,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在一代代企业家的艰苦奋斗下,拼出了这座城市门类齐全、配套完善、优势突出的工业体系。

  “我们要学先辈厚植家国情怀,兴实业传承报国之志,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今年烟台两会上,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奋进新时代、塑造新优势,烟台要做“实业报国”的典范。

  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烟台这座百年工业城市正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孵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十强产业看烟台

  航拍海阳核电站

  制造业“大市”迈向“强市”

  21年前,烟台本地一家小公司创始人带着队伍在青海油田奋战三个月,成功修复了一台几近报废的进口压裂车,一举打出“杰瑞”名气。企业也从最初的进口矿山配件贸易,逐步转向自主研发油田大型设备,走上一条制造之路。

  2018年,山东确立了“三核引领、多点突破、区域融合互动”的动能转换总体格局。烟台,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三核”之一,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7月3日,山海路工业园杰瑞集团总装车间,各种大型机械设备整齐停放在场院,车间内各条生产线有条不紊地组装着“大国重器”。这里创造了国内同类企业的多个第一和世界油气发展史上多项纪录:全球首创的智能输砂设备、全球功率最大的涡轮压裂车、应用于我国首个1500米自营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的大管径连续油管作业橇组……

  杰瑞集团是烟台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烟台启动《关于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目前已初见成效。烟台石化产业步入大规模发展新阶段,正在构建三大增长极:“东极”依托烟台万华工业园,重点推进总投资176亿元的万华乙烯二期和总投资300亿元的22个延链补链项目建设,到“十四五”末万华进入全球化工前10强;“西极”加快推进总投资1493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造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中极”重点布局总投资1260亿元的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作为黄渤海新区的旗舰型项目,通过“三极”支撑,聚力崛起黄渤海南岸万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烟台市发改委副主任、新旧动能办常务副主任田序润表示,自2018年以来,烟台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今年,烟台将深入实施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大步从制造业大市迈向先进制造业强市。

  生物医药产业率先打样示范“链长制”

  在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海洋工程、生物医药、光电、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16个重点产业链上,烟台将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打造产业垂直生态体系。生物医药产业是烟台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在“率先走在前”中担当着重要使命。

  位于烟台开发区的荣昌生物制药也将发挥着带动作用。该企业的新药产业化项目是全球最大的使用抛弃式反应器的生物药生产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2021年,公司成功获批的两款药物,是全省仅有的两款上市国家一类生物新药,目前还有7款国家生物一类新药进入临床试验。”荣昌生物CEO兼首席科学官房健民介绍,去年12月建成投用的项目,主要生产全球首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一类生物新药泰他西普。今年10月还会建成部分设施并投用,主要生产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生物新药维迪西妥单抗和泰他西普扩能。2021年实现产值18亿元,2022年1-6月预计实现产值18亿元。

  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姚宝鑫介绍,该产业链纳入的样本企业有127家,产业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另外,产业发展潜力很大,目前烟台已有药品批准文号651个,“预计从今年起,将每年有1-2种创新药上市,同时荣昌生物泰他西普等已上市产品不断扩展适应证临床,近20种抗肿瘤、治慢病类药品具备成为大品种条件,具有较好市场前景。”

  生物医药领域在16条重点产业链上先行先试“链长制”工作机制,出台新一轮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构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着力打造全链条要素融合的立体产业生态。姚宝鑫表示,年内,烟台将打造一个蓝色药谷生命岛片区,推进荣昌、绿叶、石药三个百亿园区,构建全市“1+3+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布局。

  海洋和双碳战略机遇下的“新赛道”

  烟台拥有全省20%以上的海域面积,也有“五关十港”等重要资源,海工装备制造和施工水平居全国前列。如何让“海洋赛道”更宽更远?

  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烟台海阳完成海上发射“首秀”之际,海阳这座滨海城市也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田序润告诉新黄河记者,“我们借着这次契机,‘无中生有’布局东方航天港,‘有中育优’建设卫星产业园。在这里形成了集星箭研发、制造、发射于一体的航空航天产业,5年产值有望突破200亿元。”

  时隔三年,今年4月30日,在黄海南部海域,伴随着裂帛嘶鸣,长十一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腾空而起,直上九天。至此,海阳已完成了三次海上火箭发射保障任务,东方航天港成为我国唯一一个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围绕“天上有星、海上有船、陆上有箭”的核心能力建设,海阳已有12个航空航天产业相关项目,涉及星箭研发制造、卫星数据应用、航天高端配套、航天+海工装备、空天运输及搭载服务、航天文化旅游、航天科技应用等领域,打造出了一个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带动能力强的航天产业专属区。

  碳达峰、碳中和可谓眼下全球范围内的两个热词,不仅代表着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会给一个地区创造出全新的经济发展赛道。烟台在发展清洁能源的道路上也跑到了全省第一: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居全省首位。

  7月3日,山东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告诉新黄河记者,“核电供暖只有能量的交换,没有物质的交换,做到了绝对安全。项目每个供热季可节约原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此外,核能的综合利用还会为供电、淡化海水、制氢储能等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空间。“今年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占比达到49%以上。”田序润说。

  未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有望继续落地。到2023年,烟台将培育形成2个2000亿级、4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率先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海洋产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转型升级上率先“走在前、开新局”。

作者:丁国彬

责任编辑:鞠月芹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