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位列济南“十大优势”次席,为巩固这一优势,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更加畅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如今,目标国际化、现代化、立体化的《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交通环境绿色高效、“铁陆空地水”全面发展的畅达济南展现在世人面前。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济南交通强国样板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成为面向亚太、连接亚欧的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水陆空联动,剑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发挥交通先行引领的作用上,济南聚焦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交通枢纽的雄心瞄准国际化,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全力创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围绕畅通国际链接,《规划》以国际空港、陆港、河海联运港口为支撑,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为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提供坚实基础。围绕打造陆海联动战略支点目标,年内将开工的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将是一座4F级国际空港枢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550万人次,引入济滨铁路、轨道交通 3 号线二期,打造“空铁轨路”零距离换乘枢纽,加密国际国内航线,提升遥墙国际机场辐射能级和门户链接能力,推动实现省会都市圈空港共享。高标准推进铁路港、空港、水港、公路港联动的济南国际陆港建设,形成联动陆海、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综合性物流枢纽;推进济南欧亚班列集结中心项目建设,到2025年“齐鲁号”欧亚班列年开行数量1000列以上。建设河海联运的港口水运体系,完成小清河复航及主城港区、章丘港区一期工程建设,建成1000吨级泊位14个,构建“一港二区”总体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河海联运,形成出海出境新通道。参与推动京杭运河—小清河联通工程,增强内河航道通行能力,发挥小清河航道在全省“一纵两横、三干多支”航道网中的骨干作用,打造绿色高效的“黄金水道”。
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强化济南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与沿黄城市携手推进“一字型”大通道建设。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规划》构建“一轴二廊三通道”综合交通主骨架,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西贯通黄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其中,沿黄“一字型”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西向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进而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向连接滨州、东营,通达渤海的主廊道。
构建省会圈高铁、高速“双高”通道
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框架下,交通进一步互联互通。《规划》构建省会经济圈“1+6”城市高铁、高速“双高”通道,提高济南与淄博、泰安、聊城、滨州、德州、东营等6市联系水平。目前,省会经济圈内现有“双高”通道城市为济淄、济泰、济德,待济郑、济滨高铁通车后,济南与聊城、滨州、东营将实现“双高”通道互联互通。
《规划》谋划研究聊城至泰安至莱芜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莱芜至临沂、济南至济宁、济南至淄博、济南至雄安等铁路。推动实现省会经济圈市市通高铁,打造“轨道上的省会经济圈”,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研究利用高铁主骨架,依托济青高铁等既有铁路线路,采取增开车次、增加停靠站等措施推进省会经济圈城际列车公交化运行,实现对省会经济圈及周边区域的高效覆盖。全力推进省会经济圈高速公路联络线建设,辐射带动联线周边21个区县发展。到2025年,全市高铁运营及在建里程突破500公里。
更进一步看,在“一轴二廊三通道”综合交通主骨架中,“三通道”之一为济南至冀南地区的西向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西向带动聊城、德州,进而联动邢台、邯郸、长治等内陆腹地的关键通道。二是济南至皖北地区的西南向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西南向连接济宁、菏泽,联动商丘、徐州、淮北等地的关键通道。第三条是济南至苏北地区的东南向综合运输通道,是济南带动临沂等鲁南经济圈东部区域,进而衔接连云港等江苏沿海城市的关键通道。统筹做强三条射线通道,将极大提升对省会经济圈乃至更大区域的辐射能力。
据了解,济南计划新改建高速公路约390公里,加快形成“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推进济南至潍坊、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段、北环段、商河至武城等10个高速公路新建项目,实施济南绕城高速小许家至遥墙机场段、小许家至港沟段等6个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到“十四五”末,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40公里。
到2025年,初步实现省会经济圈内城市1小时通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全域高快一体,主城区15分钟进高快速路
济南对外交通跨越发展,《规划》还擘画了市域交通提质升级的蓝图,迈开步子加速跑起来。
在市域交通一体化方面,建设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市域铁路为一体的快速骨架网络,强化主城区与外围组团联系和外围组团间直连,构建主城区与外围区县直通的“人”字型走廊,形成主城区至商河、平阴、章丘、莱芜—钢城“四向放射”的高快一体通道和外围区县间快速通达通道,加快形成外围区县间直连的“三角形”通道。
着力构建市域铁路通勤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谋划推进主城区至周边区县的轨道交通通道以及外围区县间的铁路联通。具体来说,依托济莱高铁、胶济客专、济青高铁、济滨铁路等线路,谋划研究开行市域(郊)列车,构建市域铁路通勤网,提升全域快速服务水平。根据《规划》,济南积极推动中低运量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快研究论证大涧沟经仲宫至柳埠等云巴项目,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为落实“汇全省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打造便捷通畅的跨黄通道。续建、新建G104黄河大桥改扩建、航天大道隧道、黄岗路隧道、绕城高速大北环黄河大桥、S241章济黄河大桥、济滨铁路公铁两用桥、G105东阿至平阴黄河大桥、齐州大桥等 13处跨黄通道,便利两岸经济社会联系和人员往来,加速迈向“黄河时代”。到2025年,运营及在建跨黄桥隧达到26座,市域范围内平均每7公里、起步区范围内平均每3公里就有1处跨黄通道。
到2025年,初步建成市域、市区两个“1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主城区15分钟、建制镇30分钟进高快速路。
起步区预留引入济滨铁路,研究实施凤凰路西延
《规划》在完善城市交通方面,提高中心城区交通承载力,优化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快轨道交通二期159.6公里和济南东站至济阳35.5公里有轨电车建设,推动形成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适时开展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到2025年,运营及在建城市轨道达到279公里,推动轨道交通场站TOD综合开发,完善周边公交、慢行体系,引导城市功能、人口向轨道站点周边集聚。
为支撑重点片区发展,推动起步区、高新区、济南国际陆港(四港三区)、中央活力区、国际医学中心等重点片区内部骨架路网建设。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研究实施凤凰路西延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7号线一期、济南东站至济阳区(起步区)有轨电车建设,实现起步区与主城区及城市枢纽的直连直通;预留济滨铁路引入起步区联络线条件;优化调整起步区高速公路线网布局,形成高速公路环线。在济南高新区加快推动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6号线、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服务齐鲁科创大走廊、智能制造大走廊发展。在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推进齐鲁黄河大桥及配套道路建设,规划建设医学大道、 南北三号路等主干路。在济南中央活力区推进党杨路、东西三号路建设,形成串联西客站、党家片区的东西向贯通重要通道。
按照“快速骨架成网络、新城建设有支撑、老城服务有提升、关键节点有突破”的思路,新建城市道路700公里,推动黄河大道、工业北路快速路东延等城市快速路建设,重点完善二环北路、虎山路东延、开源路等城市主次干路,实施支路网加密行动,加快形成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级配合理、结构完善的城市道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