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第二批12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名单,加上去年发布的首批名单,集聚区总量达到了243个。
集聚区评选标准是什么?它们分布在哪里?代表了怎样的发展方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重新认识这两份名单。
单从头衔上来看,“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包括了四个信息点:国家级表明能级,夜间反映了时段,文化和旅游消费是目的,集聚区代表商业形态。
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六条遴选要求中,定量指标有两个,一是四至范围要明确,二是业态集聚度要高;定性条件四个,包括公共服务完善、品牌知名度较高、市场秩序规范良好、政策环境良好等。
总的来说,入选地不仅要具备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还要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涵盖观光、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业态,兼顾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览、休闲需求。
“国字号”能带来多少流量?
央视新闻报道称,根据相关数据监测,今年上半年,120个首批入选的集聚区夜间客流量超过1亿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客流量2.9万人次。
我们尝试对243个入选地进行量化分析,探寻其区域分布和类别占比情况。
第一,从省域范围来看,“南强北弱”更显,“东强西弱”渐平。
四川以13个集聚区名列首位,山东、上海、浙江、江苏、重庆各占据12个席位,并列第二。入选地超10个的省份中,只有山东、北京属于北方,西部却有四川、重庆、广西、云南四地。南北差异之大,远胜东西数量之别。
第二,就城市维度而言,头部效应明显,热门旅游城市突出重围。
集聚区的城市分布,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名单中共涉及132座城市,平均一座城市仅有1.8个名额,但重庆、上海、北京三市入选地数量均超过10个,以断层领先优势位居塔尖。此外,数量超过4个的城市还有成都(5个)、苏州、长沙、广州、西安、天津,这六座城市本就是人口大市,消费力旺盛,同时都是热门旅游城市,夜经济繁荣。有3个入选地的城市包含沈阳、南京、杭州、济南等,共计15座。入选地为2个、1个的城市分别有30座、78座,构成了夜经济的坚实底座。
第三,从集聚区类别来讲,“古”“今”交相辉映。
根据集聚区依托地,我们将其分为古城(镇、街区)、休闲旅游区、商圈、综合体、文创园区(街区)、步行街、艺术区、夜市共8大类,其中古城(镇、街区)类的集聚区数量最多,达到98个,占比约40%;其次是休闲旅游区79个,占比约为33%。两者占比总和超过70%,成为最主要的两种类型。如果说古城(镇、街区)代表的是“古风”,那么休闲旅游区更多的是“现代感”。不过,事实上,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集聚区,你总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影子。
艾媒数据中心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突破40万亿元。
以集聚区为突破点,夜经济如何提质升级?
文化内涵是涵养特色的重要抓手。
让夜经济行稳致远,绝非圈地吸引游客来消费那么简单。舌尖上的美味和购物车里的好品之外,更要有文化审美、情感共鸣。
细看名单,很多集聚区是当地历史文脉的延续,如济南的古城特色文化街区、北京的前门大街等。其次,还要在现代型的集聚区内更多布局文化类项目。以入选第二批名单的上海静安大宁片区为例,夜间营业商户中,文娱类项目设施营业面积占比就达到了61.2%。
年轻化成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2021上半年旅游夜经济报告》显示,在夜游群体构成中,90后和00后的占比分别达到34%、12%,成为夜经济消费担当。集聚区如何在业态构成、营销推广等方面实现年轻化,成为下一步的重点方向。
比如,我们发现,名单中上榜的艺术区共有8个,但它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座大城市。未来,更多的艺术区有望在其他二线城市布局。
根据前两批名单,山东共有12个“国字号”夜游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总数位居全国第二。这些夜游地坐落于9座城市之中,分布之广居全国首位。具体来看,除济南(3地)、青岛(2地)外,枣庄、济宁、泰安、淄博、烟台、潍坊、威海等7城各有1地入选。山东“遍地开花”的夜游地无疑为“夜猫子”找乐子带来更多灵感。
从济南古城特色文化街区到淄博市周村古商城,从青岛市即墨古城到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华灯初上,山东变幻出另一幅迷人模样。伴着夜色,我们可以逛逛路边的小吃摊点和特色集市,在烟火气和人潮涌动的热闹中感受流光溢彩,享受一场“味觉+视觉”的双重盛宴。中秋将至,天气渐爽,别错过这份国家认证的夜游指南,尽情体验夜色中的山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