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菏泽一中分课堂——
天地共播一粒种种下心中科学梦
2022-10-13大众日报 04版
10月12日,在“天宫课堂”教学中,菏泽一中同学们与航天员一起做实验。(□记者王世翔张楠报道)
10月12日,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地面主课堂,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蒋鑫 王世翔 张楠
“我向航天员提出的问题是,太空中没有重力,分不清上下左右,为什么拟南芥和水稻的根还能向下扎到土壤里呢?通过航天员老师的讲解,我明白啦,这是因为植物不仅具有向地性,还有向水性,土壤里有充足的水分,所以拟南芥和水稻的种子在萌发时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但因为没有了重力带来的空间感,太空植物的根茎不能整齐地朝一个方向生长,会比较凌乱。”说完,司羽珊同学歪着头笑了,“这次‘天宫课堂’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我对探索科学世界充满了向往。”
10月12日16时01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菏泽一中高一学生司羽珊,在菏泽一中分课堂向航天员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知识量满满的答复。
“9月9日,‘天地共播一粒种——青少年与航天员一起种植物’科普活动启动。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与空间站的航天员们一起种植水稻与拟南芥种子,在地面进行植物观察。”菏泽一中教师曹荣荣介绍,“当天晚上,同学们在播种室种下水稻与拟南芥种子,过后会经常观察,记录生长数据。”
在“天宫课堂”菏泽一中分课堂教室里,摆放着菏泽一中的同学们于9月9日种下的拟南芥和水稻。“你看,这两株,是在光照培养箱里生长的;这两株,是直接在光照下生长的。在培养箱里生长的拟南芥,长得比较好,水稻也是这种情况。同学们的参与兴趣可高了!”菏泽一中学教师袁增说。
“我们小组负责的拟南芥长得不大好。我们有点儿急功近利,浇水浇多了。”高一学生赵勇皓说,“参加‘天地共播一粒种’活动和今天上‘天宫课堂’,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陈冬老师说,他最喜欢地球外圈明亮的大气辉光。我希望学有所成后,能有机会去太空看辉光,看更多宇宙美丽的景色,探索宇宙的奥秘。”
菏泽一中校长张斌介绍,近年来,菏泽一中高度重视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把航空航天科普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开展了“天地共播一粒种——青少年与航天员一起种植物”等一系列有深度、有影响力的航空航天教育实践活动。多年来,学校为航空航天事业输送了310余名优秀学生,许多校友已成为推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王海腾,是菏泽一中2014级毕业生。在“天宫课堂”授课结束后,他发来视频说:“高中时期,学校经常开展航空航天类的活动。那时候,虽然我还不懂飞行器的工作原理,但看到飞机升空、火箭成功发射,心中充满了憧憬与震撼。”
菏泽市多所学校的中小学生认真观看了“天宫课堂”授课。成武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刘意说:“本次‘天宫课堂’,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水球变‘懒’实验。这个实验,让我感觉非常神奇,也让我对物理实验更加感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