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1号、深蓝1号、耕海1号、国信1号……在山东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诞生了诸多编号为“1”的大国重器。这些闪耀着创新之光的“山东造”,一次次让人惊叹,一次次为人们送上惊喜。4月17日至22日,记者行走黄渤海文化体验廊道,对山东海洋科创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新的感悟。我们可以透过三组关系,看到山东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海洋强省建设。
从无到有,“1号”越来越多
近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完成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工作,具备在台风期间保持连续安全稳定生产能力,成为世界首个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海洋能源开发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为这一大国重器提供船体模块建造以及大合龙服务的,是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能够在海底3000米处寻宝的“蓝鲸2号”,均出自这家中国海洋工程领军企业。
山东提出“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海洋是发力的重要领域,而越来越多的“1号”就是答卷。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发展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这是养殖工船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养殖工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船,山东打了样。去年,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实现零的突破,推动我国海水养殖区域由近岸迈向深远海,开辟了我国高品质水产蛋白质的供给新空间。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山东很能“打”。4月16日,在离岸120海里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迎来收鱼季。此次共收鱼3000尾左右,是大西洋鲑首次成功度夏后的再次丰收,证明了我国深远海三文鱼全周期养殖的可行性。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总面积553.6平方公里,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为我国三文鱼养殖和深远海水产养殖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在烟台海岸,从莱山区渔人码头向海眺望,一座矗立于海面之上的大型钢结构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烟台新晋打卡地——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1号”。今年“五一”假期前,“耕海1号”二期项目将正式投入运营,届时游客可乘船登临,感受“蓝色粮仓+蓝色文旅”的独特魅力。
在2022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获奖名单中,全省共有41项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获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6项。“黄、东海及邻区深部地壳结构探测关键技术突破与科学发现”“中国牡蛎的种类及资源分布”“海洋污损生物粘附机制研究”“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海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覆盖海洋渔业、海洋种质研发、海洋空间管理、海洋生物利用、海洋装备国产化等方面,山东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的答卷亮眼夺目。
从有到强,形成创新优势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及解读,介绍2022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产业发展情况,解读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蓝色药库’的开发有望进入新阶段。”在公报解读中,山东海洋科创的诸多亮点被作为典型案例提及,入列“蓝色药库”的“注射用BG136”是其中一例。据研发团队介绍,该药物是以极地海藻为原料获得的一种结构新颖、活性独特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糖类化合物,拟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
记者了解到,山东是我国最早开展海洋药物研究的省份,长期积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洋科技创新优势。
被当做典型案例的不只在“蓝色药库”领域。近日,威海市被授予一个重量级荣誉——“中国海洋种业之都”。这国字号荣誉是怎样得来的,海洋种业是如何进一步增强的?威海银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切入点。
提到威海银泽,又萌又可爱的海马是关键词。公司总经理俞兰良介绍,海马在中医药中的价值得到广泛认可,由于海马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市场需求只能通过养殖来满足。俞兰良看到了机遇,决心填补北方海马养殖行业的空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海马的生长对水温、水质、饵料、病害预防等有非常高的要求,而作为北方第一家海马养殖基地,从2014年起尝试,到形成工厂化养殖的规范模式,他们攻克了无数道难关,终于让海马在威海有了家。
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后,下一步就是想办法在细分赛道做大做强。威海银泽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从新西兰引入200对原种海马,它们将被应用于进一步改良海马种质的研究和实践。威海银泽从最初的500对种海马发展至今,建立起了海马生命周期繁育养殖技术体系,能够进行成熟的工厂化养殖,拥有三百万尾海马、五万对种海马的存量,养殖量占全国的70%,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企业,已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
前不久,日照东港区也成功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在东港区涛雒镇的红旗现代渔业产业园里,成群结队的东星斑、云龙石斑、红加吉等鱼类在清可见底的水池中自在游弋。产业园与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攻关,不但在养殖环境优化上取得重大成果,还在珍稀鱼种人工繁育及养殖规模化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产业园的石斑鱼、鲈鱼等优质海水鱼年产量可达400吨。通过产学研合作,东港区取得创新成果上百项。
4月8日,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的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名誉院长包振民和他的团队经过长时间努力,终于成功搭建起海水养殖动物分子育种平台。平台的成功搭建,可以为鱼、虾、贝等生物育种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使得育种效率更高更精确,推动传统育种模式向智慧育种模式转变。
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沿着祖国的海岸线,一个个高端水产种质创制创新平台搭建起来,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推动我国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也是海上“山东力量”服务大局的一个缩影。
从近到远,拓展市场着眼未来
在无棣县,有一家名叫海忠软管制造公司的企业,虽然厂区不起眼,却是十足实力派。作为国内第一家从事海洋软管设计、研发与生产的企业,海忠软管的海洋软管产品填补了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空白。截至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各类海洋软管先后出口马来西亚、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近日,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挪威Havfram公司签署第二条全球最新一代系列风电安装船EPC总包建造合同,交付后将用于欧洲风场运输安装施工。这是中集来福士作为全球主要风电装备制造商的又一个系列风电安装船项目,中集来福士将继续推行“绿色践行者”之路,为全球“碳中和”持续贡献力量。
从近到远,既是空间概念,又是时间概念。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中,“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行动”列第一位。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山东拥有一支全国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截至今年3月初,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20人,占全国33%,全国排名第一;在山东入选的海洋领域国家“杰青”达43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争取设立海洋领域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到2025年,培养集聚100名以上国际一流海洋科技人才、3000名以上海洋优秀青年人才。”一系列布局,为山东海洋强省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山东未来可期。
(□统稿 梁开文 采写 杨秀萍 从春龙 白晓 李媛 姜斌 陶相银 郑莉 栗晟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