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济郑、莱荣高铁通车运营。图为2023年12月8日,高铁列车行驶在刚刚通车的济郑高铁上。(□新华社发)
全年粮食总产量1131.1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3个行业实现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7%……1月19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亮出了2023年经济发展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较上年明显改善。
过去一年,全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力量加速积聚。“全省经济运行表现出供需两端协同恢复、质量效益加快提升、市场活力稳步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的亮点和积极变化。”省统计局副局长傅相国分析指出。
供需两端协同恢复
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山东的发展家底:2023年全省生产总值920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06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8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49575亿元,比上年增长5.8%。
“在内外环境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取得这个成绩非常不容易。特别是我省的经济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主要指标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省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并根据不同阶段不断推出政策包密不可分。这些数据是山东发展的底气和定力所在。”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福一分析指出。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外环境和国内经济复苏较大压力,我省把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质量效益加快提升。尤其从供需两端的表现看,“协同恢复”的特征展现出山东经济的发展韧性。
从生产端看,我省农业生产平稳有序,粮食产量再创新高,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工业生产加力提速,重点行业支撑有力。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1%,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快速恢复。
“6.0%的增速之下,山东工业的表现亮眼。”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世林说。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增速较2022年全年提高2.0个百分点。自下半年以来,全省41个行业大类增长面一直稳定在80%以上,高出全国10多个百分点。“这与山东大力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优化息息相关,工业为山东经济稳增长筑牢了支撑、夯实了根基。”郑世林说。
不仅如此,在工业运行总体稳健的总基调下,重点领域还展露出良好增势。“汽车、通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铁路船舶、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5%、14.4%、13.7%、11.7%、11.0%。”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王楗夫分析指出,装备工业、原材料制造业运行良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从需求端看,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表现亮眼。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有力赋能全省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健康养老等生活服务消费回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回升。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我省的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我省动能转换在不断提速。”高福一说。
在扩大内需中,投资发挥着关键作用。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崔霞介绍,我省将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支撑,持续优化项目谋划储备、内招外引、对上争取、服务保障投资管理格局,推动实施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重大项目,以项目提速扩大需求、稳定运行。
质量效益加快提升
2023年,我省新增专精特新A股上市企业15家,新认定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106家、单项冠军352家、专精特新4589家、瞪羚654家、独角兽3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86家、小巨人1032家,均居全国前列。
这是王楗夫给出的一张“榜单”。“领头羊”的不断涌现,不仅是产业升级加速推进的结果,也是2023年山东工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和积极变化之一。
高质量的发展不只是量的累积,在经济发展规模跃上新台阶的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发展动能的转变。我省“一业一策”推动石化、钢铁等主导产业集约集聚、提档升级,提速发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三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迈上快车道,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优势、新增长点加速集聚。
新兴产业加快成长——
2023年,我省集中培育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精益碳纤维、鹏辉能源储能电池等引擎性项目加快建设。
数字赋能成效明显——
2023年,我省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谋划推进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新获批国家级“双跨”平台3个,开通全国首个数据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累计建成5G基站20.2万个,新增数据中心标准机架7万个、总量达到35万个,全省千兆用户达到1176万户,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而作为发展家底的传统产业,决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我省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总引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阵地’,有力推动了全省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迈进。”王楗夫说。2023年,全省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9.4%,分别高于全国6个和4.7个百分点,增速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2个和2.1个百分点。
向新,更要向绿。2023年11月17日,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场址一期450兆瓦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半岛南海上风电累计在运装机达125万千瓦,成为山东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2023年,国家电投山东能源与相关市政府、头部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达到17份,很大程度上看中的是山东各地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子的决心。”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总经理邢福表示。
当前,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正在我省提速发展:加快推进“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建成投运首批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渤中B2、半岛南U1一期等海上风电项目,1000万千瓦项目纳入国家第三批大型风光基地;250万千瓦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全面开工,石岛湾扩建一期项目获得国家核准,核电在运和核准在建装机规模达到1180万千瓦。“我省全年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934.9万千瓦、总规模达到9395.8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98.3万千瓦,稳居全国首位。”崔霞介绍。
“现在产业变革不断演进,给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下一步要把创新驱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同时坚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这是山东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所在。”高福一分析指出。
市场活力稳步增强
市场主体的选择,是区域发展环境的“晴雨表”,也是经济活力的“风向标”。
去年6月,创业者郭彪在淄博市淄川区的民宿落地了。“我之前没从事过民宿经营,并不清楚需要办理哪些手续。我到了淄川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听我要创业,就热情地把我带到了创业咨询室,召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给我‘多方会诊’。”几天工夫,郭彪就办完手续开始营业了。“这就让我们创业者很有安全感,今年我打算看看市场行情,扩大民宿规模。”郭彪说。
郭彪的选择在创业者中具有普遍性,而影响他们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全省经济回升向好得益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孙起生说。过去的一年,山东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政府机关运转、政企沟通交流、数字政府建设提速提效“三大行动”,大力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我省设立了“亲清发改会客厅”,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交流活动。采用餐叙会、座谈会等形式,畅通企业问题反映渠道;坚持“马上就办、限时办结、及时反馈”,4期会客厅共答复解决问题诉求49个;全年累计走访企业363家,业务层面诉求解决率100%。“一系列举措营造出关心关爱企业家的氛围,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发展。”郑世林说。
在面对外需减弱、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诸多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挑战的背景下,更需“政府的手”主动作为。“我们通过省市联动、内外协同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稳订单,引导企业聚焦中亚、非洲等有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统筹公共海外仓、境外商贸物流园区、山东品牌商品展示中心等各类资源,支持企业培育出口增长点。为推动扩大‘新三样’产品出口,我们组织企业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举办‘一对一’对接洽谈会。”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臧耀刚介绍。市场的反馈也非常及时:2023年,全省对中亚、非洲、西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4.5%、22.5%、12.2%、5.6%;全省“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47.3%。
全省各级不断破除民营经济、民间投资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市场预期稳步改善,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2023年底,全省经营主体达到1465.9万户。从关联指标看,全省税收收入、公路货运量分别增长9.1%、3.1%,比上年分别提高10.8、8.0个百分点;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余额9.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万亿元。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24.5万人,保持平稳增长。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90元,同比名义增长6.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17,比上年同期缩小0.05。这是我省2023年的民生成绩单。“我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兜住兜牢兜准民生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孙起生说。
“就业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带来的不仅是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还有额外的积极效应,比如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让经济发展更有活力。”郑世林说,尤其在当前外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提振内需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消费是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我省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双过亿”,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消费潜力,是扩大消费的优势所在。2023年,与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出现的,是全省消费市场的平稳复苏。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41.8亿元,同比增长8.7%。“线上消费快速发展,全年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663.1亿元,增长25.8%,拉动全省限上零售额增长3.5个百分点。”孙起生介绍。
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的同时,我省加强政策供给,不断制造消费活动热点。去年,全省共发放消费券9.2亿元,拉动消费172亿元。
2023年10月到12月,全省CPI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分别下降0.4%、0.7%、0.5%。对此,傅相国专门作出回应:“虽然CPI整体处于低位,但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影响,核心CPI仍然保持稳定,10月份到12月份,全省核心CPI同比分别上涨0.5%、0.4%、0.4%,全年核心CPI同比上涨0.6%,这表明这种价格的变化是局部的、结构性的,而不是全面的、普遍性的。”
傅相国指出,随着促消费、扩内需一揽子政策的落地见效,需求不足问题有望得到缓解,CPI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尤其是随着春节假期的临近,食品、餐饮、旅游出行等消费需求增加,也有助于推动CPI季节性回升。
回顾2023年,全省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展望2024年,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郑世林建议,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还应持续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乘势而上、加压奋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培育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