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驶离国家深海基地母港,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正式启航。
8月10日上午,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海风习习,汽笛悠扬,“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驶离母港,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正式启航,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为期45天的调查工作。这是我国在“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下开展的首个大洋国际共享航次,“蛟龙”号将首次搭载外籍科研人员下潜作业。
该航次按照“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总体安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预计海上作业时间45天,共搭载60名队员。这些队员除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等我国12家单位的科考队员外,还包括来自哥伦比亚、葡萄牙、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的8名外籍科研人员。
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唐冬梅介绍,“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牵头,组织全球6大洲、39个国家、64个机构的专家共同发起。该计划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批准的第4批“行动方案”中唯一的大科学计划,也是我国迄今获批的唯一聚焦深海的大科学计划。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是首个由中国事务管理局发起的深海大洋国际航次,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提升全球深海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本航次将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开展调查,这里水深1500—3000米,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独特,被视为未来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许学伟表示,在45天的调查工作中,“蛟龙”号计划下潜18次,并在西太平洋典型生境目标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调查。计划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拖网等装备调查海山深海生物类群,掌握深海典型海山生境所在区域的位置、环境特征和生物群落组成,进一步提升调查海区的深海生物多样性和深海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支撑“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
该航次中,中方、外方科研人员将共同编组,按学科专业分为不同组,共同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当我被选中参加这次航行时,我非常激动。虽然我以前有机会参加远海航行,但从来没有和载人潜水器一起航行过!”作为参与该航次科考的队员之一,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博士后安德鲁对此次科考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