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
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
山东大学王芬教授
光荣入选
王芬
奋战在考古学人才培养
和科学研究一线
致力于让考古事业
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扎实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考古人
下面,让我们
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铸魂育人 乐教奉献
她20多年如一日,着力于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讲台、田野和实验室都是她的课堂。她深耕田野考古和实验室教学,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2014)、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
她负责“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等课程的讲授,相关课程获评“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等。
她潜心于考古学国家急需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考古学拔尖人才培养路径,依托考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一级博物馆、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吴金鼎特色班等平台,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14家单位签署学生联合培养协议,探索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联合发展的新驱动。
田野考古 探源文明
她以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为主轴,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先后主持山东即墨北阡、章丘焦家,团队主持日照两城镇、上海松江广富林、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合作研究。
自1999年,王芬便长期参与和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鲁东南两城镇聚落考古,该课题设计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模式是中外合作考古的成功案例。2007年以来,即墨北阡考古在比较小的发掘区域内对聚落布局和聚落变迁做最大化解读,创新性探索史前贝丘基层聚落的田野操作和综合研究。
2016年以来,王芬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等课题,负责的焦家古城考古确立了黄河下游地区目前年代最早的城址,这是一处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原生型“古国”的代表,立体呈现了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黄河流域历史图景。相关成果在《考古》,Science Bulletin,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权威刊物发表,并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王芬围绕考古学科融合,聚焦黄河下游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陶器生产、流通和使用、先民食物结构、族群构成和关系等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开展史前环境与资源、生业与手工业经济、聚落与社会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如首次提出并运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讨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创新性意义。
文化两创 服务社会
王芬呼应时代使命和社会期盼,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展览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生动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作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她积极建言资政,关于立体再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资政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2018年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遗址特展”,这是高校考古实习成果首次以遗址特展形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精选了230余件文物,通过场景复原、三维成像、数字视频等多种手段,生动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2023年,她与良渚博物院联合举办“东方五千年——焦家遗址与良渚遗址联展”,与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东成西就——两个十大考古发现与中华礼之源”等展览,让文物和考古走向大众,以文化滋养公众精神世界,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在教师队伍中发扬、传播教育家精神,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是对新时代召唤的积极响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应积极承担这一光荣的使命。”
在王芬看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不仅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涵,更是描摹了我国一代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画像,刻画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新时代师者风姿。
“教育是一项需要情怀、良知、高尚道德来共同铸就的伟大事业,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
师者仁爱,点亮青春希望
师者匠心,培育国之栋梁
师者典范,共筑教育强国
作为“最美教师”
王芬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
用行动诠释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来源: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