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哲学上的终极命题。水有源头树有根,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带领人们共同开启一场精神巡礼。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给中华民族续写“家谱”。
中华文明历时超过5000年,这是所有中国人民引以为豪之事。然而,按照国际上关于文明起源的要素“标准”,即文字、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和金属冶炼的出现,一些西方学者只承认中华文明有3000多年的历史,不愿承认我们商朝以前的历史。
针对这些质疑,我们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的“家谱”可以往前追溯到什么时候?尧、舜、禹、黄帝、炎帝是神话,是古史传说,还是接近历史的真实?不同时期先民的生产力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些都太重要了,我们的文明被时光所熏陶,但时光似乎又无法捕捉——除非我们去泥土里,挖掘那些被珍藏起来的日子。
经过20年的努力研究,我们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作为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丰富的文物资源是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重要实证。
一次次挖掘整理,一个个铁证如山。
在完备的政策体系加持下,新时代的山东考古在挖掘、整理、阐释等方面均取得实质性进展。关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均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山东考古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贡献力”。
早前山东已经建立起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这个发展序列,向后可以和商周—齐鲁考古学文化相链接,接续起五千多年的文明传统;向前,随着近年来考古探索的推进,我们发现和发掘了跋山、水泉峪、凤凰岭、赵家徐姚、扁扁洞等旧石器文化中晚期以来的重要遗址,将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延伸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全国率先建立起10万年以来绵延不绝的文化谱系。
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海岱地区贡献了制度文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作为海岱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连同一批显示了社会剧烈分化、财富集中于大墓、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及一整套陶玉骨牙器为代表的礼器等,为实证海岱地区以至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能充分说明海岱地区是中华礼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大部分家户形态已经是个体家庭,人的社会属性增强、家庭属性减弱,社会进入城邦时代。从现代史来说,龙山文化对于当时“中国文化西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一处处古迹记录着时代印记,一段段历史串联起古城文脉。过去有一种历史虚无论,我们认识不到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也不知道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如今,“海岱考古”给了一系列重要的实证,让人们真真切切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血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千年过往,风华犹在。
从遥远的百万年前,我们的先祖生活在脚下这片土地,一代又一代,一步又一步塑造着,传承着属于中华文明的瑰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直到今天,成为后代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豪的理论基础。这不单是中华儿女五千年绵延至今的底气,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赳赳傲气。
寻根历史、立足当下、滋养未来,新时代,“海岱考古”上升为山东重要文化工程。鲁国故城、南旺分水枢纽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为公众触摸历史搭建“桥梁”,让文明探源成果更深入人心;考古纪录片《城子崖》、黄河文化溯源节目《馆长来了》等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表达,实现破圈传播。走进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展”展厅里人头攒动。6岁的小朋友触摸“空气投影”,让距今约64万年的肿骨鹿“奔跑”起来;来自四川的黄女士慕名而来,在龙山文化的观影区,沉浸式欣赏蛋壳黑陶杯……赓续文化、传承文明,“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文/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