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山东这样牵牢“牛鼻子”

2024-12-21 07:34:24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作者:李振 董卿 白晓

责任编辑:李欢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加快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一招”。今年以来,山东坚定不移扛牢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的使命担当,出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的意见,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大胆探索突出放大比较优势的改革,先行先试突出彰显山东特色的改革,用心用力突出群众关心关注的改革,重大科技创新资源重组、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十大牵引性集成改革扎实推进,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突出放大比较优势,探路打样走在前

  成为山东先进铜合金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烟台万隆真空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烟台万隆”)面对的发展新课题是如何拉长长板,把比较优势巩固为竞争优势。

  靠什么?“靠巩固现有市场,实现量的积累还不够。”企业副总经理李宗广认为,需要在更大层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人才、资金等研发的关键资源导入经营主体,“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角,才能在更高端的市场更长久地站稳脚跟”。

  在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制改革中,山东完善市场导向的技术攻关机制,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60项左右重大产业攻关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实施。今年,在省科技重大专项百万元资金支持下,烟台万隆牵头,联合山东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攻关,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条高铁铜铬锆接触线批量生产线,成为企业后续增长新的支点。像这样由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参与的研发攻关项目,这几年烟台万隆承担了7项。“截至目前,订单较去年同期增加24%,后续还有望取得更大突破。”说到未来发展,李宗广信心满满。

  托举烟台万隆跃向市场竞争更高层的,正是山东聚焦比较优势推进改革形成的“上升气流”。聚焦具有比较优势和良好基础的重点领域,以更大气魄和力度纵深推进改革,山东正努力形成更多走在全国前列的制度成果。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山东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加快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今年以来,全省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经济向“新”而行: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高出全国2.4个百分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97.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5%。

  前不久,山东港口集装箱一体化运营平台全新上线,并已成功应用于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该系统能有效提升货物通关效率20%以上、港区间船舶周转效率25%以上、集装箱支线增量15%以上,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超亿元。山东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和空间也在海洋。今年以来,山东加快推进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做强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运输等产业,强化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引领和沿黄陆海大通道支撑。

  山东是国资国企大省,在全国国企版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省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今年1-11月,在煤炭和钢铁等价格大幅下行的情况下,省属企业仍实现营业收入22356.9亿元、同比增长3.3%、高于全国省级监管企业6.6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稳居全国前列。

  突出彰显山东特色,培育品牌塑亮点

  如何让质优物美的“山东好品”在海外市场叫响品牌?依托上合示范区这一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山东以改革创新破解堵点难点。

  发挥多式联运交通枢纽优势,上合示范区搭建中国企业走向上合组织国家的“母港”和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12月13日,这里开通山东首条至哈萨克斯坦TIR国际运输线路。“货车行驶约6500公里运往阿斯塔纳,全程不倒装不卸货,相比之前常用的海运、汽运模式,TIR运输成本可减少两到三成,运输时间从三个月减少到一两周。”眼下,青岛和鑫源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建正计划借新线路开通的契机,加大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力度,拓展中亚市场。

  聚焦国家所需、山东所能、群众所盼,山东部署彰显本省特色的改革任务,深化首创性、差异化、集成式改革,培育改革品牌,形成改革亮点。以上合示范区为例,山东推出支持上合示范区高质量发展21条政策,配套形成90项改革任务,在国际物流、贸易、投资、友城、国际教育等领域探索了一批合作新模式。

  12月18日,华能山东半岛北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启动建设,这是目前国内水深最深的海上风电项目,也是全省离岸最远、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构建完善“1+2+16+N”政策体系,创新建立政策支持、项目支撑、要素保障、评估督导工作推进体系,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拓展潜力空间。出台全国首部储能现货市场支持政策、首部长时储能专项支持政策,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一系列创新举措陆续推出,破除体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今年10月下旬,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

  “货物在港堆存等待口岸验放时间减少了24小时以上。”谈及山东与河南开展的跨关区通关改革,河南新丝路物流有限公司关务王慧平说。立足流域所需、本地所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山东将青岛片区港口集货、配载等码头前沿功能延伸至郑州内陆港。山东还推动济郑、日兰高铁相继通车运营,牵头举办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等100余项重大活动,成立黄河流域科创、自贸试验区等30多个联盟组织,积极主动开展黄河流域省际交流合作,通过改革促进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突出增强获得感,让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这个冬天,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温度的,还有德州的姜女士。12月2日,全国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功能正式启动。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城市,德州打通信息数据壁垒,协同医保、税务、银行、信息技术公司等多部门单位,与河南、四川、河北等试点地区调通“医保钱包”共济功能,实现跨省共济实时结算。“现在能与在外省的丈夫共享‘医保钱包’,看病就医的负担大大降低。”她说。

  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山东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针对异地就医流程繁琐、结算不便,积极推进异地就医“跨域通办”改革,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长期护理保险省内异地支付;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结算新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5个病种,截至11月底,全省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累计62.08万人次,减少患者垫付费用7.89亿元;为消除群众看病就医“押金束缚”,滨州开展“无押金城市”试点,104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取消住院押金,截至10月底已累计减免住院押金3.31亿元。

  标准化宿舍、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就餐环境,剪纸、腰鼓、篮球、书法等近20门特色课程,亲近自然的“一分菜田”劳动实践基地……这不是城区里的热门小学,而是成武县一所普通的公立寄宿制小学——南鲁集镇实验小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寄宿制改革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该校教师黄启侠说,改革措施实施后,学生家长对学校满意度显著提高。

  教育事关每个家庭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山东扩增普惠性幼儿园、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提升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水平;针对乡村办学条件的短板,推进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推出11项重点任务和42项重点改革举措,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从过去的政府提、政府办,转变为市民“点单”、代表“定单”、政府“接单”、人大“督单”、群众“评单”的为民办实事全新模式,今年济南首次以人大代表票决的方式确定了全市20件民生实事项目。“绿地公园越来越多,社区环境变好了”、“感谢助老食堂,解决了父母就餐的大问题”、“出了地铁就能坐上公交,绿色又方便”……一条条群众留言,“点赞”的不仅是一件件改革举措,更是深化改革背后的民生指向。

作者:李振 董卿 白晓

责任编辑: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