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山东段驶来首艘纯电动运输船

2025-01-04 07:44:09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李欢

  “嘟——”元旦前一天,济宁白马河上,随着一声汽笛鸣响,一抹“海天蓝”冲破晨雾,开启了内河“零碳”运输的崭新航程。

  当日,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驶来首艘内河纯电动力运输船——67.6米纯电动力多用途运输船“6006”,由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交付客户,从白马河驶入京杭大运河,完成首航。

大运河山东段驶来首艘纯电动运输船

  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现场。“这艘‘海天蓝’能跑多远?”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陈朋邀请记者登上船身“海天蓝”颜色的“6006”,一路寻找答案。

  “6006”提速又快又稳,记者在紧邻动力系统的生活区采访,除了船头推动水流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其他杂音。

  “这艘电动船使用集装箱式移动电源驱动电机推动船舶航行,实现了‘零碳’航行。”陈朋指着船尾的两个大箱子说道,当前,京杭大运河上行驶的船舶有6000多艘在济宁注册,其中1000多艘是15年以上的老旧柴油船,已经不符合当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内河船舶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登船前,记者跟陈朋走进造船车间,感受到了国内首个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的绿色化、智能化:无人运输车来回穿梭,将各式钢材零部件送往焊接产线;人机协作下,造船像造新能源汽车一样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效率翻了一番。“我们今天还交付了5艘LNG清洁能源船舶,此后每月都会交付至少10艘新能源船舶。”陈朋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动力船舶,LNG船的污染物排放量、碳排放量分别降低90%和20%以上,每百公里还可节省300元燃料费。电动船的燃料费则更低,不到LNG船的一半。

  船舶驶入京杭大运河不久,记者就远远望见繁忙的龙拱港。同行的龙拱港工作人员周博韬告诉记者,新年前夕,随着海轮“COSCO COLOMBO 126S”号到达马来西亚巴生西港,经龙拱港报关出口的外贸集装箱达到5233箱,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计划。济宁在龙拱港建成运营全省首个内河水路运输类海关监管场所,让出口企业可在龙拱港“一站式”报关出海,货物可抵达全球。

大运河山东段驶来首艘纯电动运输船

  大运河边,京杭智慧新钢项目一期共享加工中心已建成投用。“6006”经过跃进港,京杭智慧新钢项目已经拔地而起。“项目一期共享加工中心已经建成投用。”山东京杭智慧新钢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哲说,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鲁西南最大的临港钢材集散基地。

  立身船头,水宽岸阔,不时可见满载集装箱的货船南来北往。“路子广了好行船,大运河又忙碌了起来。”济宁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彭佐军说,济宁发挥“黄金坐标”区位优势,让瓦日铁路与长江通过京杭大运河成功“牵手”,形成了“工”字形交通大动脉,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实现通江达海。而航道“三改二”升级后,2000吨级以上船型实载率提升30%,年减少油耗约15万吨,节省物流成本近10亿元。

大运河山东段驶来首艘纯电动运输船

  济宁梁山港一派繁忙景象。约10小时后,“6006”平稳驶进梁山港。“希望咱们的新能源船舶驶向更广阔的江海。”经此一行,记者内心多了一份期待。

  如今,济宁不仅实现了通江达海,还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驶向了一片“蓝海”。预计2024年全年,济宁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9500万吨、40万标箱,稳居山东省内河港口首位。

  “为发展绿色、低碳港航经济,打造智慧绿色安全水运体系,我们和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电动船舶科技公司,打造全国首个换电货船船队示范场景。”陈朋介绍,首期换电站建设以济宁港航主要港口为试点,将逐步推广至京杭大运河沿线及全国其他水系,形成覆盖国内主要港口的船用充换电网络,让纯电动运输船跑得更远。

  新能源船舶的增加,也让群众直观感受到了环境变化。“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噪音也更小了,内河航线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居住在京杭大运河岸边的济宁市民王皓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带娃到河边散步观景成了他家周末的必备项目。

  ■短评

  “绿绿互生”拓展发展空间

  济宁内河航运的发展新变化,让人感受到绿色低碳发展的“张力”。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济宁在京杭大运河上持续用力,坚守一泓碧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绿+绿”的叠加模式,拓展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空间。

  济宁绿色低碳发展的“张力”体现在“绿绿互生”。近些年,济宁多措并举,实现了大运河的“千里碧水”,又以“碧水”为前提,顺势发展新能源船舶等绿色产业,“反哺”大运河。当新能源船舶一步步替代老旧柴油船舶时,大运河的水会更绿。

  济宁“绿绿互生”的故事还有很多:龙拱港是零排放的示范港,自动化程度高,过去煤炭、黄沙等散货带来的污染一去不复返;山东时代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围绕锂电池制造,形成了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完整链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济宁“绿绿互生”的故事,展现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大众新闻记者 王浩奇 周学泽 高广超 实习生 张颖 通讯员 臧盛博)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