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春晚舞台上的扭秧歌到街头漫步,从家庭服务陪伴再到工厂里的“打螺丝”,这些越来越“聪明”的人形机器人让人眼前一亮。作为未来产业的代表,“具身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携手多家省媒开展“机器人pk赛”联动报道,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为您带来一场新质生产力的“成果展”。
大众日报:好基因拥抱AI,机器人越长越聪明
“100米往返跑之后,紧接着穿针引线,以此来反映我们这台工业机器人的工作模式,十分恰当。”3月5日,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珞石机器人)车间,公司研发副总裁于文进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一款应用于光伏板插片转运工序的一台工业机器人。它能先一次性抓取100多块硅片,然后再稳稳插进1毫米窄的缝隙中,保证脆度极高的硅片完好无损。
底层控制技术是机器人最核心的技术。珞石机器人以此起家,长期深耕,目前在售的50多款产品的优良性能均取决于公司的这一“基因”优势。
“做实关键核心技术一直是我们秉承的发展理念。”于文进介绍,珞石机器人2015年从北京一处三室一厅的民房里起家。几个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立志,要做就从机器人最核心的控制器做起,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艰苦的条件中潜心做研发。2018年,第一代控制器产品首次亮相就得到了行业认可。目前,企业研发的工业机器人,高速度和高精度媲美国际一线品牌,长期服务于法雷奥、特斯拉、比亚迪、小米等知名企业。
“创新是我们科技型企业的常态,如果一直跟着别人的步子走老路,迟早会被淘汰。”于文进表示。目前,公司在北京、东京、上海、深圳均设有机器人研发中心,研发人员80%以上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迄今为止已取得600余项国内外研发专利及科技大奖。
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具备安全可靠、灵活易用、部署快速等特点,可实现机器人与人在生产、制造与服务上真正融合在一起协同工作。“我们坚持自主研发,将关节力控技术引入工业机器人中,让协作机器人的机械臂像人的胳膊一样,从机械化的位置控制,实现了具备感知能力的力觉控制。”于文进说,如今,他们研发的xMate CR35系列柔性协作机器人负载能力提升至45kg,作业范围最大可达2246mm,拓宽了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走进珞石机器人位于邹城市的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台机器人正在演示为电脑安装USB插口。只见捏着细小部件的“手指”正柔顺、丝滑地“认真”工作,不乏“斜着触到孔,边修正边插入”“第一遍没对准,调整后接着插”的人性化动作,让人感觉机械臂植入了肌肉、长上了眼睛。
“这款协作机器人同时内置了力觉和视觉传感器,更能胜任对精细化、灵活度和安全性要求高的工业场景。”于文进介绍。自2023年起,珞石机器人开始布局“机器人+AI”战略,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以提升生产线上毫米级乃至微米级的生产工艺。
近日,珞石全新具身智能双臂机器人“小珞”首次面世。它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具身智能引擎、ChatGPT大模型训练和智能视觉技术,具备了自主任务分解能力、实时决策能力和毫米级高精度操作性能。不仅能自主完成服务器机箱的CPU装配、内存插拔、线束接口检测与插拔等一系列精密操作,还支持煮面、拆快递等复杂操作。
从单一执行到自主决策,机器人越“长”越聪明的密码就在于硬核的底层控制技术以及AI技术的引入。“基于长期在底层技术上的深耕和‘机器人+AI’战略的实施,我们不仅在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方面做到国内领先地位,还成为机器人领域为数不多的具备全栈机器人技术的企业。”于文进表示。当前,公司正全力拥抱AI,快速推出工业机械臂、协作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载体,结合深厚的场景know-how面向行业应用快速落地,从而推动实现国产机器人的弯道超车。
(大众新闻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杨思文 程旭辉)
延伸阅读
山东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其作为七大未来产业之一前瞻布局、重点培育。工信、财政、科技等部门制定支持举措,济南、青岛等市积极布局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数据显示,山东现拥有6家整机企业、162家关键零部件企业,位列全国“第一梯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我省均有布局,集聚了一批集设计、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初创企业,初步构建起济南、青岛“两翼齐飞”,淄博、潍坊、烟台、济宁等“多点支撑”格局;研发能力持续提升,获批建设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在运动控制、核心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部分前沿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据省人工智能协会测算,全省人形机器人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3亿元左右,2024年达到4.1亿元、同比增长36.7%,预计2025年产值将突破5.6亿元。
记者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了解到,依托济南-青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优势,立足两市机器人产业良好基础。下一步,山东将重点聚焦通用整机制造、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领域,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集聚,打造“人形机器人整机+海量场景+制造业应用”产业发展高地。同时,立足各地特色和零部件制造优势,培育发展一批人形机器人生产组装、维修服务等环节优质企业,通过区域协同和企业联动形成差异互补和错位竞争优势。
(大众新闻记者 付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