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22日讯 试点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掌上办”,实行生育津贴、产前检查费用“免申即享”,取消图书借阅、人才公寓入住押金……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全面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实现省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根据实施方案,山东将按照“一年起势、两年突破、三年塑强”的要求,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成民事、企事、政事三类集群服务场景体系,迭代更新100个“一件事”服务场景;2026年年底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数字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全周期、全覆盖集群服务场景持续健全;2027年年底前,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制度规范体系成熟定型,服务品牌深入人心。
聚焦“民事无忧”,进一步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山东将完善婚育户、教育、创业就业、住房保障、消费、交通出行、出入境、就医、养老服务。
其中,积极推动生育医疗费用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行生育津贴、产前检查费用“免申即享”,实现育儿补贴申领便利化。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支持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持续拓展居民身份证、流动人口居住证等电子证照应用领域。
试点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掌上办”。建好“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打造城市15分钟生活就业融合服务圈。创新住房贷款“商转公”“商转组”业务“一次办”模式。推行偿还异地公积金贷款提取公积金线上办理。加强体育、教培、美容、餐饮等领域“预付费”监管。
开展小型化定制公交服务,鼓励推广公交“响应式停靠”。依托“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探索文体场馆和公共停车场一键预约、地铁公交一键乘车等更多服务场景。
推动外籍人员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两证联办”、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在“入境旅客服务站”提供景点预约、手机卡办理、移动支付等一站式服务。
强化“鲁医互认”“鲁云影像”等应用,实现省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推广病历“掌上查”,实现“一站式”查询全流程就医信息。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实现“上车即入院”。推行“血费减免一次都不跑”。
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聚焦“企事有解”,进一步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山东将提升市场准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企业缴费纳税、企业人才服务、跨境贸易、企业退出便利度,提升土地资源保障、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水平。
其中,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公平竞争政策集成改革。探索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区域互通互认,提升外资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度。推行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一件事”改革,以“直接变更”方式“一站式”办理登记。
推行工业项目“建成即使用”模式。推动环评、排污等许可综合并联审批,探索开展涉水许可“菜单式”集成审批。推行省级园区企业“开门即接电”模式。推广税收事先裁定机制,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申报、税费缴纳、清税注销“跨域办”“云端办”等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出口退(免)税“即报即审”。
探索科技企业“沙盒监管”机制,推动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创新。深化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赋权改革,推行“先使用后付费”制度,探索“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企业开放科研院校重点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
加快打造涉企行政检查“一张网”
聚焦“政事高效”,进一步推进政务运转提质增效,山东将推进“无证明之省”、“无押金城市”、“1530”政务服务圈建设,推进“无人工审批”模式、数字赋能为企业和基层减负、企业群众诉求高效闭环解决、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信用体系建设与应用。
其中,规范电子证照证明制发,建立“一数一源”数据标准体系,升级打造企业(个人)专属数字空间。以企业(个人)参与生产生活的第一视角,拓展“一码(鲁通码)、一卡(社保卡)、一证(身份证)、一照(照片)”等“四个一”应用场景体系。
探索分类推进“无押金”服务新模式,直接取消图书借阅、人才公寓入住押金;鼓励有条件的市通过信用承诺替代、对信用良好的主体免押金等方式,减免住宿、房屋租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投标押金(保证金)等;鼓励医疗机构推广试行先诊疗后付费、免住院押金等“信用就医”模式;强化楼房装修等押金有序管理;依法清理巡游出租汽车高额风险押金和用人单位入职押金。
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快打造涉企行政检查“一张网”,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梳理公布全省统一的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坚持“管住风险、无事不扰”“无线索不检查”,推行“扫码入企”,优化“综合查一次”“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非现场监管,减少入企检查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