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工作场景和团队“全家福”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1月21日,陕西西安的“抗疫厨房”歇业了。与此同时,“抗癌厨房”重新营业。
过去的26天中,为了“让他们吃口热乎饭”,“抗疫厨房”免费为一线防疫人员和滞留人员提供了33000余份爱心餐。21日这天,爱心厨房一次出餐仅300多份,如今因为西安大部分地区已经解封,“那个西安又回来了”。
离别时刻,35名志愿者摘下口罩,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久违的笑容。
26天做33000余份爱心餐
2021年12月22日,陕西西安实行封闭管理的前一天,“德善爱心共享厨房”关门了。从12月中旬开始,周围不少商铺接到通知后已陆续关门,90后店主许凯又坚持开了几天,因为每天仍有三五病患家属过来做饭。
德善是一家不营利的共享厨房,需要的人只要掏一两块钱,就能免费使用这里的厨具和食材,自己做饭。平日里,来光顾的大多是肿瘤医院的患者家属。
再次让厨房开张,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许凯也纠结了两三天,更大的阻力则来自“德善”团队的合伙人。比他稍长几岁、“社会经验丰富”的时磊劝他,疫情形势还不明朗,组织一批人干这个事,万一后来有情况,“那就完蛋”。但许凯觉得自己是陕西人,既然碰到了,绝不能袖手旁观。“封城”后的第三晚,他最终说服了他们。
26日一大早,几人开始分头忙活。找煤气罐,找炉子,找志愿者,找厨师,找菜,找米,找馍,找麻食(西北地区的一种面食)……以及开具必需的防疫证明。经过一整天的忙碌,这才勉强凑齐几天的量。
2021年12月27日,厨房正式开始送餐。当天做了1300余份麻食,“想着天气比较冷,一线工作人员很辛苦,麻食有菜有面有汤,吃了舒服点。”随后这些餐被送至附近防疫人员的手里。
但现实情况不像想象中那般顺利。最大的难处在于做饭,由于只有小锅灶,做饭花费周期较长,即便他们早上七八点就开始准备,有时候做完仍到了下午1点多,晚上则延长至深夜,志愿者回去休息时已是后半夜。
直到发布视频让更多人关注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一位本地博主和粉丝筹集6万多元,为厨房捐赠了两个猛火大锅灶与一台蒸箱,现在中午12点左右就可以出完餐。有了蒸箱,米饭也能做了,此前,许凯最怕每天重复的菜品让工作人员吃不好。
随之而来的还有各地好心人捐赠的物资,有米面油,也有蔬菜水果。送餐时,厨房志愿者尽量错开搭配水果,让大家每天都不重样。除了所在的雁塔区,超过1300份烩菜、烩面片、麻食、米饭还被送到临近的曲江新区、高新区、碑林区等防疫一线。
许凯说,分到餐的主要是四类人:第一类是全国各地来西安支援的救护车队,第二类是在社区做核酸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第三类是肿瘤医院住院或住在附近的患者,第四类是参加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考试滞留的学生。志愿者26天共做了33000余份餐食。
最令他担心的是肿瘤医院患者的吃饭问题,他们平日里吃饭就要求少盐少油,而外面售卖的饭很少能满足这些需求,不少住在附近村里的患者,屋内连厨具也没有,所以不少家属选择来“德善爱心共享厨房”自己做。
从第一天送餐起,爱心厨房志愿者就在留意附近转悠的人,他们又找上了社区,表示可以为患者及家属免费提供餐食。到第七八天的时候,他们寻到第一批患者60余人,后来这一数字逐步增加,最多时有300多人。
“抗疫厨房”前身是“抗癌厨房”
德善爱心共享厨房位于“省肿瘤医院对面天桥下”,许凯如此解释,那是一个没有门牌号和其余地理信息的院落。
厨房有80多平方米,但固定志愿者就有35人,不时还有来帮忙的志愿者。他们索性将洗菜、切菜搬到了院里,一天下来,大家的手都是冻僵的状态。
绝大多数志愿者是许凯“收编”的。其中20余人此前在别的地方做送餐志愿服务,点被撤以后来到了德善。他们当中有七八个是专业的厨师或帮厨,另外的人则是来自各行各业,修路的、卖汽车零件的、卖房的……还有一位志愿者的手曾被烧伤,每根手指几乎只剩下最后一个关节。得知消息后,又有包括一名五星级酒店厨师在内的多名志愿者加入。
志愿者被分为三组——后厨、打包配餐、送餐,后厨和送餐司机均有10人左右,但洗菜、切菜、炒菜都在后厨,工作量巨大,所以只要有空,所有人都会主动帮忙做择菜、洗菜的活儿。
一天的工作从早晨七八点钟就开始了,11点出餐后开始送餐,往往持续到下午1点左右才有空吃饭。然而休息不了多久,又要开始准备下午餐食了,不过下午送餐早,大概5点开始送,结束后吃完饭,差不多8点前就能结束。
志愿者工作繁琐而辛苦,但没有人喊累,总是在第二天准时出现。有时候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会强制一两个人休息一天,不过个把小时以后,他们的身影又会出现在厨房里。一段视频记录了志愿者和主厨间的对话。
志愿者问,“你看你胳膊都肿了,还每天来,家里人知道吗?”对方轻描淡写地回答,家里人没发现,自己也没提,“我要说这么辛苦还让我来么。”顿了一会儿,他又说,“我在这个城市生活,现在这个城市病了,我就想尽点自己的力量。不管多辛苦,不管多累,我一定把这件事情坚持到最后一天。”
“抗疫厨房”的前身是“抗癌厨房”,它于去年5月20日成立,许凯告诉新黄河记者,之所以建这间共享厨房,是受老万夫妇的影响。他常想起临别时老万夫妇对他说的话,“我们帮病人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他们战胜病魔的砝码。”
据介绍,老万夫妇从2003年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开设爱心共享厨房,迄今已19年,两人荣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于是,许凯回西安稳定后,和合伙人投入约17万元开了一家同样的店,炒菜收费2元、米饭1元、炖汤4元,油盐酱醋、热水全部免费。
“你们是西安的英雄”
西安疫情期间,厨房原本预算每天支出3000元,可实际花费在5000至6000元,都是许凯自掏腰包。因为是爱心餐,他也不能接受捐款。媒体报道后,各地捐助的食材源源不断地涌来。许凯的经济压力减轻不小,不过每天仍有一两千元的花销,用在那些捐助者想不到的必备品上。
实际上,许凯还是收下了4000元,“有俩人给了钱就跑”,他没有追上。那是两个专程赶来的捐助者,一个给了1000元,一个给了3000元。他回忆,一个坐救护车到肿瘤医院给孩子取药的父亲找到厨房,把一沓百元人民币塞到他手上。他再三推辞,说自己不能收钱,孩子父亲嗓音略微沙哑,按着他的手,“我帮不上什么忙,你拿上,能买多少买多少”,说完扭头往外跑。
“哥,那你是谁,你是谁嘛?!”许凯推不掉这份心意,追着男人跑,用方言大声问。“我是……我是……”男人语塞,一边小跑一边回,“我是中国人。”
类似的感动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位保安拦住送餐的许凯,硬要给他微信转账100元,被拒绝后,他买下两袋馍交给许凯,“这你一定要收下”;一名武汉微光救援队队员4天两趟开车往返西安,送来物资,第一次在高速路口交接时只有15分钟,等第二次相见,许凯才有机会表达感谢。
跨年夜,志愿者去了支援救护车队停车场,许凯一一报出救护车所在城市的名字,有山东的、东北的、广东的等等,足足有30个城市。早些时候,一个东北的救护车司机告诉他,开了27个小时才到的西安,许凯听完鼻头一酸……
在许凯眼里,厨房像是一个中转站。汇聚了各方物资,又通过厨房流向更需要的人,但集聚的不止物资,“我更觉得大家给厨房的是力量,是温暖,是爱”,这种力量会越传越大。
爱心厨房建成后,许凯曾有过一大一小两个目标。小目标是希望厨房可以收支平衡,实现长期运营和发展,“但这个小目标我放弃了,因为根本不行”。
生活中,许凯是一名摄影师,也是一名带货主播。他说自己还有底气坚持下去,“我没有觉得这个事情是公益,我干的事情就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我想干,并且我很开心,所以才会一直干。”
而那个大目标是,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可以在自己城市效仿,眼下这个目标正在实现。目前已经有五座城市建起了爱心共享厨房,对德善来说,这是最大的成绩。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选择的……这些天,全西安市民都能看到那些外地车牌的救护车,总是奔波在最危险的地方。因为你们的加入,这座城在加速好转。我们生怕一切都越来越好的时候,你们却默默离开,来不及道别。所以,我们在今天带着所有人的感谢和挂念,把这封信送给您。”前几天,随着西安疫情形势好转,陆续有支援救护车返回,许凯志愿者团队给他们写下这样一封信。
当准备把打印好的感谢信贴在雨刮器上时,他们发现有人抢先一步,那些白底红字的纸上写着:“你们是西安的英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