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儒艮之后,中国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2022-09-07 08:07:53 来源:中国科学网
责任编辑:李欢

  9月6日,在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国灵长类动物濒危状况评估报告2022》发布。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分布的白掌长臂猿、北白颊长臂猿在野外均没有被监测到,符合野外灭绝的标准。

白鲟、儒艮之后,中国两种长臂猿野外灭绝

  野外灭绝是一种保护现状,当某物种或其亚种,其已知的个体仅存活于圈养的环境,或是其种群需经过野放后才能够回归其历史上存在的地点时,就会被分类至此保护现状。

  评估专家组组长、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介绍,科研人员对白掌长臂猿已知分布区及周边区适宜栖息地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未发现有生存的种群,亦未监听到期鸣叫声,至少有10年以上未有人在野外听到其鸣叫声。科研人员对北白颊长臂猿已知分布区及周边区适宜栖息地也进行了系统调查,野外未发现有生存的种群,亦未监听到其鸣叫声,至少有15年以上未有人在野外听到其鸣叫声。

  白掌长臂猿在过去的三个世代(45年内),由于栖息地森林快速丧失、猎杀、宠物贸易等,白掌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减少50%以上。白掌长臂猿栖息与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半常绿阔叶林、湿性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中,常在未受干扰的原始林树冠上层活动,亦见于次生林和选择性采伐林中。分布于我国云南的白掌长臂猿,其栖息地海拔明显高于东南亚其他地区,海拔在1900米至2000米。白掌长臂猿的栖息地在历史上受到很大的破坏,在上世纪50-60年代因毁林开荒而大面积被破坏,森林基本被玉米地等所代替,现有森林多在70年代相继弃耕后逐渐恢复起来。

  北白颊长臂猿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西北部地区,在中国曾分布于澜沧江以东云南南部勐腊、江城、绿春三县的一些地区,有报道称上世纪50年代末,在勐腊县城甚至都可听到长臂猿鸣叫,但在70年代已无这种情形。2011年,科研人员再次对勐腊3个疑似长臂猿分布点进行调查,认为北白颊长臂猿在中国已灭绝或至少生态灭绝。为更全面掌握西双版纳地区北白颊长臂猿现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协同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于2017年,根据卫星影像图(植被图)和北白颊长臂猿种群分布相关文献资料,选取258个村寨作为访问调查地点,在每个听点进行连续3天检测,均未能听到北白颊长臂猿的鸣叫声,也未获取到北白颊长臂猿分布的有效信息。

  李保国表示,全世界灵长类动物正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危机,超过60%的动物被列为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75%物种的种群数量日益下降。中国现存的28种灵长类物种中,有80%受到威胁,15-18个物种的种群规模不足3000只,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栖息在零散的景观中,栖息地分布呈现“岛屿”化状态,种群间交流或基因交流的机会受到严重限制。

  “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这也使得灵长类动物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李保国介绍,引起这一系列灭绝危机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快速消耗、不断扩张的农业、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等。

  李保国建议,开展灵长类动物的专项调查,为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建设,保证野生动物迁徙生境通道和栖息地完整性;加强跨境保护促进区域合作,打击边境非法贸易,建立科学调查研究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灵长类基础生物学研究,对灵长类物种的行为生态、种群生态、繁殖生态、社会行为、保护遗传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开展生态旅游的科学与评价,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评价体系;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新格局。

  该报告由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和西北大学组织国内的灵长类研究学者完成。(来源:中国科学网)

责任编辑:李欢
新闻排行
进入新闻中心